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颜祸水"是反映男权社会中男性把污水泼向美丽女性的范例,也是部分史家文人立足以男性为中心的史学观、社会观对女性搞性别歧视的佐证。《左传》就是以陈国小人物夏姬为例,以"红颜祸水"为主线对构建于封建女性观、历史观基础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和文人潜意识中的人物评论观念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结合《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概括了水浒女性形象的三种类型:以潘金莲、阎婆惜等为代表的“祸水”般的女人,以孙娘子、顾大嫂等为代表的英雄化的女人,以王婆等为代表的邪恶的女人。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从对比中显现出《水浒传》作者鄙视女性的封建妇女观。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塑造了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形象。与那些侠肝义胆的男性人物相比,这些女性人物黯然失色。这一现象引起了历来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讨论之,故见诸于报刊的论文多矣。综观这些成果,大家的思路基本一致,即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蔑视、轻视女性的,从而将《水浒传》看作是一个反女性的典型文本。如果我们放眼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文学,就会发现《水浒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红颜祸水”,男性英雄不近女色,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大肆杀戮,都体现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然而女性对人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犹如坚冰下的潺潺流水,昭示着其自身主体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所散发出来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观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对《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女性加以分析,进而深入去探讨形成这种红颜祸水观念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认识到"水浒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水浒传》诞生就已经开始,并围绕《水浒传》展开,一直相沿至今。但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各部"水浒小说"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发现总结同题小说演变的规律性与特殊性,探讨母题的独特魅力,这一系统性的研究至今尚无人涉及。"水浒小说"研究一定会为当前的同题小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认识到"水浒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水浒传》诞生就已经开始,并围绕《水浒传》展开,一直相沿至今。但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各部"水浒小说"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发现总结同题小说演变的规律性与特殊性,探讨母题的独特魅力,这一系统性的研究至今尚无人涉及。"水浒小说"研究一定会为当前的同题小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将《水浒传》改为七十回本,使金批《水浒》成为又一片新的文学意境,又一组新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水浒传》的再创作,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精神的深化和延伸,是对孔子删《诗经》、编《春秋》之史学观、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又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其中有审美的愉悦,也有理论的思索。金圣叹将自己对《水浒传》的独特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金批《水浒》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式批评文体的样范。  相似文献   

9.
侯忠义 《丹东师专学报》2011,(6):104-106,137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0.
黄心珏 《文教资料》2010,(18):163-164
明代"四大奇书"男性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观念之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被程式化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这四部小说中,形成了"男人婆"和"红颜祸水"两大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1.
《后水浒传》中以岳飞和杨幺等为代表的英雄类型和小说的结局安排,显示了作者在评判乱世英雄时存在义勇和精忠的两难处境,以及这种英雄观所包含的深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张荣梅  周琨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6-107,110
赛珍珠在80年前采取彰显文化差异的异化策略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其原因和意义值得深思,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却不多见。赛杂合的文化身份是解释其翻译策略选择行为的关键内因。赛著译的异化语言乃是源于其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文化和传统教育对赛选择异化策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以外,赛对水浒的浓厚兴趣和与中国学者合作的翻译方式也增加了译作的异化程度。以上诸因素促成了赛译水浒在文学形式、文本形式和文化形式三方面的异化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从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入手,分析翻译过程中语用等效与文化信息传递之间存在的矛盾,而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译者对这对矛盾的处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对赛珍珠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指出赛珍珠的翻译目的与其翻译策略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历年来国内学界对赛珍珠译本批评的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最高成就者,他对小说评点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理论和形式两方面。在理论方面,他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主要是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结构安排,这对以后的小说评点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水浒》是一个多元文化异质共构的艺术世界,始终激荡在儒道释“互补”构架之外的另类力量,当是以市井生活为背景且以游民心态为表征的侠墨精神。从“仗义疏财”、“避忌女色”到“报仇雪恨”、“替天行道”,与其说这是梁山好汉奔波不息的一条人生道路,不如说这是英雄们于乱世中求生存、求安全、求发展——一种没有出路而强求出路的生命原欲的不屈诉求。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观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金圣叹腰斩本在清代的长期流行,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优胜劣汰的结果,也并非完全出于读者喜爱的自由选择。它在清代的被接受,和它"政治立场正确"以及没有犯忌讳的征辽情节有着极大关系。金圣叹腰斩本的长期、广泛传播,是绝大部分出版商在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及文化政策的威压下牟取商业利益的一种趋利避祸的选择。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腰斩本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韵书的产生引出其“科举考试”和“写诗押韵”的双重社会功用后,指出因这两项功用而导致韵书发展中出现了进步和保守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进而又导致两系韵书发展的不同结果,从而得出“平水韵”的社会功用早已不复存在,最后得出“平水韵”为人所宗的观点可以休矣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简中,《编年记》以其特有的记载内容和书写形式为学术界与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大量的对《编年记》的记述事件和思想内容以及文字书写所体现的书法艺术特征等进行研究探讨的文章,但迄今鲜有对该书及其作者的思想与审美艺术观念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字。为此,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编年记》作者"喜"在竹简上记事的内容和书写风格来对其思想倾向以及求变求简求新的历史观与审美价值取向做进一步的探察,进而管窥秦代人们的思想与审美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