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理解是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电教媒体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深入地理解词语,解决难点,突出重点。1录音的运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课本第一课《古诗二首》里的《春晓》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啼鸟”,这是  相似文献   

2.
莫莎莎 《广西教育》2013,(25):76-77
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清新、情趣盎然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古诗的审美教育,需要引领学生去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古诗教学应紧扣古涛“亦嘲、亦曲”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多形式、多渠道地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发展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通过参与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绝句》,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认识、学习对仗的修辞方法,感受古诗之美。  相似文献   

4.
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在“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中,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一下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一、参与———体验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过新年》的部分环节:1.教师与学生在歌曲《过新年》的音乐声中挂灯笼、贴春联。2.学生分组讨论后上台表演过年的趣事: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收压…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辍耕录》诠释作乐府之法“凤头、猪肚、豹尾”时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古诗教学的导人是一门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古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走入诗言、诗意,真正体会作者的诗情、诗境,领略其“形之美”、“神之韵”呢?一、淡化分析,尝试理解新《课标》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部颁《小学学具配备目录》中的学具,使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从“玩”、“做”中学习.有利于实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生字“旗”,认识“莺、郭、谓”三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初步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情”与“妙”应是古诗鉴赏的教学重点。《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郁勃,手法高超,教学《登高》也是一次难得的登峰体验。“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即使是短暂的40分钟,也应力求师生对作品有较丰富较深入的理解,较准确较细致的玩味。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燕萍 《文教资料》2010,(32):54-5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组织教学模式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文讨论了将音乐教学引进课堂,创设“音乐课堂情境”诠释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来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的古诗教学《寻隐者不遇》(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修订版)制定的教学目标,作了大胆设想:———教学的起点延后。一般的古诗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是以“理解这首古诗”为终点;我的教学设计,以“已经理解这首古诗”为教学的起点。———教学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引导学生感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根据是:第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 ,字字珠玑 ,意境深远 ,其中不乏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古诗所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对古诗深刻的意境难以理解 ,学习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如何利用古诗的音韵美与形象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果 ,业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 ,歌永 (通“咏”)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本伦 ,神人以和。”《毛诗序》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道之。”南…  相似文献   

14.
王贤才 《甘肃教育》2009,(14):38-38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编入教材中的很多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光”、“霜”、“乡”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  相似文献   

15.
江德中 《福建教育》2005,(6A):33-33
古诗以高度的凝炼概括现实生活.在句式上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有它的独特之处,其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差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如果从字面上解释,可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这就是一种误解。古诗为用词交错有致,不使行文单调平板,把一个意思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内容彼此隐含,  相似文献   

16.
诗是生命的歌。古诗是古代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情趣志向等糅和在一起,用智慧浇灌出来的心灵之花,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的阅读与欣赏本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课堂教学中却仍将古诗当作一块硕大的面包在逐小块逐小块地分而食之,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的情趣也荡然无存。古诗教学呼唤推翻以精确化为表征的化霸权和教学模式,渴望容忍适度的模糊性,回归学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容忍古诗教学的适度模糊主要基于古诗有如下属性: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6章“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第一课时“叶片的结构”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多样的活动(观察,实验,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每一位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学得轻松而有趣。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语第九册课本中唐朝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文质兼美,是古诗中一篇赞美友情的上乘佳作。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学了此诗后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汪伦和李白之间究竟有何情谊,作者竟拿“桃花潭水深千尺”相比 ?为何送行时采用“踏歌”的方式 ?为什么说是“忽闻”呢 ?因古诗本身所描述的时代、环境、人物都与学生现时的生活相去甚远,要在课堂上解开这些疑团,只局限于教材讲解是不够的。老师如果从时代背景上寻找依据,再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有关的小故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化解疑难,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19.
《墨梅》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墨梅画卷,蕴含着语象之美、思辨之美、志趣之美。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创造素养的目标要求,采取“联结实虚感语象”“联结真谬行思辨”“联结诗史悟志趣”等策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文字走向意象、走向思辨、走向诗人,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画》(浙教版第三册)是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则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画画、朗读、闻花香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美”的存在。另外,在课堂上开设小小挑战赛,旨在鼓励学生个体及小组间开展良性的竞争,提高合作伙伴间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