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3.
重估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末的中国“现代书法运动”是一场借“现代”与“书法”之名,行“非书法”、“后现代”之实的少数人的艺术运动,其最终的衰落是因为其具有脱离书法本体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也如此。许多同学有个误解,以为作文要求写真实,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其实,写进文章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画河至元,仍处奇峰群山中。首先,用丁绍光的话说,即“文人画在元代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高峰”。元代文人画,强调书法基础,强调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三者结合,大多寄兴之作,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吴镇称为“墨戏”,说“墨戏之作,盖上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倪港称其墨戏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技之斜与直截!”.就花鸟画而言,南宋院体牡丹、芙蓉一类画题逐渐衰落,代之以“岁寒三友”,尤其是墨竹。元人善墨竹者甚多,著名者如李衍,其竹柔和中含劲利,婉媚中有刚正,传世野竹图,诡怪奇崛…  相似文献   

8.
莫泊桑被称为“欧洲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脍炙人口不仅在于写得简洁、紧凑、浓缩度高,更在于他艺术构思上的卓越不凡。本文就他小说中的“隐藏”艺术做出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也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孔子这话不是单单强调“启发”本身的功能,而是强调启发前学生要具备足以使“启发”成功的条件,也即“愤”、“悱”的状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见,  相似文献   

10.
一、移情于景作品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秀美奇异的愚溪景色,而景物描写中汩汩流淌的是作者满腹的心事。文章先写愚溪得名的由来。愚溪本不叫愚溪,只因“予家是溪”,故而名之。不仅如此,作者还索性将沿溪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统统冠之以“愚”,“咸以愚辱焉”,作者借此自嘲“不合于俗”,政治“愚笨”,实际是在发泄满腹的激愤。接下来写愚溪特点,“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用的也是移情于景的手法,明写愚溪无用,实际抒发自己不被俗世所容,不被朝廷所用,无法施展才华的愤…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在多种思维协同作用下的高级心智活动。书面作文只是思维的一种物化形态,在写前和写中,人的思维是可以超越时空、自由驰聘的,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神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一是在形成物化形态的作文前,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调动学生头脑中的非语言的形象、幻象,让“胸中之竹”重现脑际;二是写中指导,这个阶段是把学生头脑中非语言的形象、幻象转变为语言信息,并准确地把它传达出来,也就是实现“胸中之竹”到“手中多竹”的转变。教师如果能对这…  相似文献   

12.
“蜀中三草”即田旭中、邓代昆、刘雅楼的草书艺术,如今似乎已成为一个艺术品牌被人乐道。以中国书法传统的津渡,以作者心灵轨迹为契机,写人格精神之魂,达自然无为之道,可以说明“三草”的共通之处。此所谓“道相近”也。又因“三草”皆为爽磊之士,胸无芥蒂,互相欣赏,肝胆相照,此所谓“情相似”也。  相似文献   

13.
《采蒲台的苇》语言准确简练、形散而神聚。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写出采蒲台妇女的机智和那个40多岁男人的刚强。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后词句。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章特点,紧扣文章之“神”,变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题目入手,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后,再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为什么重点写采蒲台的苇?(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苇”、“好”各指什么?(“苇”指采蒲台人民,“好”指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析重点段,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齐读第三段“采蒲台人民与敌作斗  相似文献   

14.
论庄子文辞之"大"、"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庄子喜用大辞、奇辞的原因。认为,庄子喜用大辞乃在于庄子自身精神境界的高远,他在表达这一精神境界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大而无当”之辞。庄子喜用大辞的另一缘由因为“大”是字宙之理,他用“大”辞是为了说明道之理或呈现道之境。庄子喜用奇辞则主要透露出他对俗世的反叛,他用奇辞标其高识,划清与他们的界限;同时他对俗世之人也抱着同情和悲伤的态度,用奇辞来警醒他们。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宗旨在“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不能就书法论书法;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载体是“书法”,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能仅停留在“讲”上;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性质是“艺术”,要追求其美妙的艺术欣赏价值,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写好字”。  相似文献   

16.
张晓霞 《湖南教育》2014,(12):48-50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的艺术瑰宝。而我一直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传承这样的艺术瑰宝。红星二小在创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教育梦想:希望孩子们能儒雅博学;希望孩子们能传承祖国的文化,读好书、写好字;希望老师们都能享受教育的幸福。基于这样一个梦想,我们倡导“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在学校创建之初就设立了书法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书法特色教学活动,着力打造书法特色学校,争创全国写字实验校。  相似文献   

17.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由于其书法艺术成就及“书圣”的美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奇闻轶事、书法杂帖,而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王羲之的文学作品最为人传诵的莫过于他的《兰亭集序》.书法上古今无二的艺术地位是该文流传深远的重要原因.全《序》324字,字字写得玲珑潇洒、灵巧别致,且重字俱构别体,点画富于变化,它的书法风格和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的方正庄严,整齐大度的风格相比,更有一种“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韵致,以至真迹失传,临本相衍不绝.但是,从文学角度观之,同样有与书法艺术相一致的“真率萧闲,不事琢磨”①的艺术魅力.《兰亭集序》书法上的“萧散简远”,与文学上“真率萧闲”的双璧合一,才真的成就了它尊号”墨皇”②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书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写得一手好字,更大的价值则在于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体悟,在欣赏中开掘书法之美;实践训练,在尝试中再现书法之美;多维互动,在评价中辨析书法之美,从而在强化书法教育中,提升汉字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高师书法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书法教育应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传统性和技能性并辅以现代性和艺术性。根据上述性质,书法教育的任务是:宣传学习书法的意义,了解书法简史,掌握书写方法与技巧,写好“三笔字”楷书和行书,培养书法专长生,学会欣赏书法,传授书法教学法。要完成好这些教学任务,主要因素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