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如何处理学生语文实践与其它环节的关系呢?我国古代"学习"理论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和"习"是两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又是具有时间关系的两个学习阶段."学"是主导,"习"是基础,"习""学"应结合,相辅相成.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要互相渗透,"学"中有"习","习"中有"学",尤其要突出"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学课程化,就是要突破对于课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局限性的理解。对此,李山林先生在"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加教科书)之基础上,第一次具体化的提出并讨论了语文课程存在的其它三种形态:"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参见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上海:《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2005.12)。三种语文课程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如此诠释语文的学科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语文是最  相似文献   

5.
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靠什么"交际"?当然是语言;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人类文化"?必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建构,即进行大写"人"字教育.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教坛之友>2001.10/24).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大语文"应该着重于扩大语文的使用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本都十分强调用语文来学语文;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用语文来学语文.但是语文教育要从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使用为主的教学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有将地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人到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理念,要有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具体举措并能为此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9.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文化"一词,在讨论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的时候,"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明确贩的文化视野,它是在文化这个宏观的层面上认识语文和语文课程的.以往关于语文课程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这种论争发生在语文课程的内部,事实上,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很难以一方否定另一方.<语文课程标准>跳出语文看语文,把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置放于文化的语境中,从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融合,统一实现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无法截然地分割开来,这样,"课程标准"实际上解消了那个没有结果的论争.语文教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应该有非常自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