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燕  邓酩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23-127
供应链环境中,分销商Agent的信誉评估和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供应链环境的不同情况以及生产商与分销商间Agent的实际特性,将直接信任、推荐信任和承诺信任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信任度量模型—DRC信任模型,然后相应给出生产商Agent选择分销商Agent的决策算法,并应用在协商关系网中。实验表明,基于DRC信任模型的平均合作成功率要高于普通信任模型,能较好地应用到复杂多变的供应链合作系统,增加所选取的分销商Agent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关系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发展,它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棱心。企业应在主动沟通、互惠互利、承诺信任的关系营销原则指导下,与顾客、分销商及其它组织和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司法在个案中既要实现普遍正义又要实现个别正义。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信从司法的状况,其实质是司法信任。司法信任可分为司法普遍信任与个别信任。目前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指的是对司法的个别不信任。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状况既有信任主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司法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消除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因素、建设司法公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公务人员中培育法治信仰,改革不适应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制,提高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134
网络人际信任是个体维系持久稳定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社交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其社交空间,引发了其社交行为的变革,并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指出其在网络人际信任培育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Hayer(1995)建立信任的三个要素出发,探讨了企业和实习生之问的信任建立.通过对情景案例的分析,认为能力、善意行为和诚信行为是企业和实习生建立信任的关键因素.企业和实习生应该从这些因素着手,建立和培育信任,促进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企业的信任已成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经济社会的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影响服务性构建持续性企业信任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及服务型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承诺性服务是服务型企业能否与消费者构建持续性信任关系的关键性因素,鉴于此,提出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加强服务性承诺等来培育和发展服务型企业与顾客的持续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的主要有经济状况、腐败现象、政治制度、社会信任、就业压力等因素。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政府的执行力、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着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工程,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路径入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出"信任青年"和"赢得青年信任"的问题。信任可以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增进人际协作,提升工作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任的培育、呵护与强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信任指向存在着多重维度,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减心理抗拒、改善中间连接、产生自己人效应等。信任改善的教育机制体现为引导师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师生的现实利益等;信任改善的社会机制体现为培育与发展"社会公信"、培育和提升交往个人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9.
论互联网文化环境下的“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既符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又适合互联网文化。在互联网文化环境下,“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的循环运作,“人品信任”是关键,需要提高企业及其营销人员的人际信任水平,需要培育顾客忠诚度以及对顾客忠诚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理论尽管还不够成熟,但是它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农村不仅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占有的社会资源水平低,农村缺乏现代社会信任,农村民间组织发育缓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培育组织型社会资本为突破口,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农村信任、团结和规范意识,同时要消除城乡间的制度障碍,扩大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