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瓣落在树上,小鸟把它戴在头上,发出悦耳的鸣叫,喳、喳、喳,这是树的歌。什么是花瓣的歌?露珠落在它身上,咚、咚、咚,花瓣在美丽的清晨,唱起了自己的歌。留言板童稚的心灵中,花瓣居然也会唱歌,而且,很好听。是呀,用诗歌这一充满激情和创造的文学体裁来反映和表达情感、人生和周遭的事物,歌声也动听,世界也美好。绽放在清晨的花瓣$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第二小学!五(3)班(165036)@吕杨格格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小学因条件差,学校没有什么乐器,如何因陋就简来达到音乐教学的教学目的呢?我认为应大力强化唱歌和欣赏能力的训练。其理由和方法如下:一、喉咙就是最好的乐器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得很有道理:“钢琴、小提琴对你来说算得了什么,你的喉咙里就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乐器的音色都要美。”从心理角度讲,唱歌可以使学生身体和精神得到无穷的享受。学龄前儿童就表现出对歌唱的兴趣,低年级用唱游的方式歌唱,中年级学生对齐唱、轮唱和对唱产生浓厚兴趣,高年级学生唱歌的兴趣由齐唱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歌唱是要掌握一种使人体象乐器一样活动的技巧。而歌唱状态的训练是通向塑造“人身乐器”的最重要的途径。这是由歌唱艺术的具体特点和人体发声器官的特定功能所决定的。教师是塑造学生良好歌唱状态的总设计师,所以,在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身乐器”的潜力。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歌唱状态的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姿势不仅会使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而且能给人以自然大方,轻松优美之感。但是长期以来,一提歌唱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赋的高低,而往往忽视了后天的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歌唱姿势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唱歌时塌胸腆肚,头歪口斜;有的人身体僵硬,双  相似文献   

4.
什么东西?     
妈把一盘东西搁在了我的面前。圆咕隆咚,黑不溜秋,像大大的马粪蛋儿。我不知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便伸手指头儿点它一下:我的妈呀!冰死人了!再用手指盖儿一刮,噼里啪啦掉冰渣儿。好家伙,个个顶着如苹果把儿样的干巴巴的玩意儿。不知,是“把儿”否? 那东西,有的透明。透过那薄皮,能看到里面有类似鱼卵的玩意儿——不会是什么动物的大卵吧!我拿牙签戳破那膜,心想一定会蹿出一大堆鱼籽。但只是顺着窟窿一股脑儿往外冒水。等会儿,水冒完了,再往里看,全是  相似文献   

5.
谜语两则     
身体细又长一排小圆窗真子〔,打一乐器〔谜底、笛于〕洲二l尹斗少峥艺帆主︸淞J乙一叫鱼不是鱼钊公-最爱把歌唱,只会一个调,蜂生布地兰钵姗斌孙协粉粼亦.阵打一乐器〔谜底:木鱼〕的三坏镬竹鲜谜语两则@李嘉评!山东青岛  相似文献   

6.
咚咚咚,咚咚咚, 春雨洒在芭蕉上。 芭蕉上,挂水珠, 好像槌儿敲小鼓。 咚咚咚,咚咚咚, 它在招呼小青蛙, 快快回来捉害虫。 这是我们三(1)班朱洪杰同学在《小学生拼音报》上发表的诗歌《雨鼓槌儿》。我的学生第一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发表作品啦!  相似文献   

7.
设计背景: 一次音乐课上.我把梆鼓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来猜猜这是什么乐器。学生敲击后,竞说:“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吧。”我心里真是一种揪心的痛。1976年就曾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的宜都梆鼓.竟然连宜部的孩子者都不认识它,眼见极其特色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步一步萎缩,  相似文献   

8.
《顽皮娃娃》2009,(13):6-7
趁叮叮车还没有走, 给它涂上颜色呀! 把贴纸贴在窗户上, 看看都有谁在里面。 梆,梆!  相似文献   

9.
鱼儿的留言     
他在河边坐了好长时间(哦!他是在钓鱼),鱼笼子里还是空空的。他不耐烦了——回家吧!他刚要收拾鱼竿,一条鱼匆匆忙忙赶来,幸好鱼钩还在水里,它紧紧咬住鱼钩:“把我带走吧!”他把鱼提起放进笼子里。“求求你了,把我也杀了吧!”他看着鱼嘴一张一合的,可是一句也没听懂。他又坐了下来,又过了好长时间没有鱼上钩。他真的回家了。  相似文献   

10.
不少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往往是这样的: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唱歌这个环节当中,听~听录音或教师的范唱,或跟着钢琴唱个二、三遍,纠正一些在节奏、音准上的错误,便急忙对歌曲进行歌词创编,或加入乐器伴奏、舞蹈或其它音乐拓展了。整堂课显得“异彩纷呈”,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活动一个接一个,但是我们却看不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这应当是歌唱教学的点睛之笔)。歌唱的魅力不仅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歌曲演唱都没有掌握好!  相似文献   

11.
青蛙音乐会     
儿歌在读者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恬静的夏夜,月光下,池塘,荷花,一支小莲蓬钻出水面。荷叶上,小青蛙在呱呱歌唱。这个极为寻常的情景,由于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这个景色写活了。请看:出水的小莲蓬好似一只“话筒”,而圆圆的荷叶,象是绿色的舞台;小演员“叮叮咚”又是谁呢?原来是小青蛙呀!演出什么节目呢?“咕儿咚,咕儿呱”,一直喧闹到天明。小读者定会心领神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荷塘里蛙声呱呱,象是在开“音乐会”。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5):137-138
小学音乐常态课中的歌唱教学不能止于简单教会唱歌,而是要唱好。因此,要更好地完成歌唱教学,常态课中的歌唱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声,特别是轻声高位的训练;注重乐器弹奏和范唱相结合;注重从会唱到唱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小学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改以来,对歌唱教学越来越重视。作为刚入行两年的新教师,对歌唱教学的研究探索迫在眉睫。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歌唱教学进行实践和探索:一、兴趣引领,自信歌唱,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适当的时候采用赞美艺术使学生在唱歌中获得自信心,能够自信的唱歌;二、掌握方法,学会歌唱,教师要在平时的上课细节中把唱歌的正确的方法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歌唱;三、创建平台,快乐歌唱,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范唱的重要作用,创设情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唱歌的平台,使学生在快乐中歌唱。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9,(4):80-88
站在局内人(梆鼓咚第五代传承人)的立场,围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所记载的梆鼓咚传承谱系,探寻其"百人百唱"的文化根源以及音乐本体上的变化轨迹。从音乐形态来看,以中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常用的腔音列"sol mi re"为核心,融合了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常用的音列,所形成的梆鼓咚腔音列特点,间接反映了北方渔鼓音乐流传到南方后在地化的过程。表面上"百人百唱"是音乐本体变化轨迹的体现,实质上它是不同人在不同时空与当下社会语境互动的产物,是人间百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小鸟又活了     
有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住在村子里。一天,他到树林里去玩,看见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唱歌。小鸟长得真美丽,歌唱得很动听。小男孩想:要是把它抓到手,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走近小鸟,一伸手便抓住了它。小鸟吓得直哆嗦,小男孩紧紧抓住不放;小鸟不再动弹了,他摊开手一看,啊呀,小鸟怎么变成一块石头了呢?  相似文献   

16.
匡吉 《语文知识》2003,(10):36-37
1.《虎丘记》:“布席之初,呕者百千。”课本注:“[呕者]唱歌的人。”释义无误,但“呕”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单独注释,极易产生误解。查《现代汉语词典》,“呕”字只有一个读音,是“吐”的意思,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与“唱歌”义毫无联系。倒是“讴)”的第①义项便是“歌唱”,如讴歌。虽然口字旁可以表示“声由口出”,如  相似文献   

17.
唱歌     
圣卫3 It呈j 50}丘-五53}2一220}小河唱歌哗哗哗,小雨唱歌嗒嗒嗒,鸭子唱歌嘎嘎嘎,青蛙唱歌呱呱呱,工互32}3互32随鱼53}里卫23}l一一!l风儿唱歌呼呼呼呼,白雪唱歌沙沙沙沙沙。蜜蜂唱歌嗡嗡嗡嗡,喜鹊唱歌喳喳喳喳喳。唱歌@刘同仁 @黄振平  相似文献   

18.
晚上,象爸爸在看报,象儿子在唱歌。“你必须保持安静!”象爸爸说,“你爸爸正在看报!看报的时候,不能听到歌声。”“为什么?”“因为爸爸要考虑一些问题。”象儿子停止了唱歌,它安静地坐着。象爸爸点上一支雪茄烟,认真看起报来。过了一会儿,象儿子问:“爸爸,你正在考虑问题吗?”“是的,孩子。”象爸爸说。“那么,你可以停止考虑报纸上的问题了,还是先考虑你拖鞋上的问题吧。”“但是,我的孩子,”象爸爸说,“报纸上的问题比拖鞋更重要,更有益,更让我感兴趣!”“但是,你的报纸上没有雪茄烟的火星,而左脚拖鞋上却有。”象爸爸低头一看,只见左脚的拖鞋已经燃烧起来了,它慌忙跑到水桶边,把左脚浸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19.
海浪     
来到沙滩看大海,听见歌声传过来。浪花唱歌追舢舨,舢舨唱歌追云彩。海鸥唱歌扑翅膀,浆儿唱歌上下摆。嗨嗨罗——海浪层层像歌谱,一首一首连天外。来到港湾看大海,听见歌声飘过来。汽笛唱歌给铁锚,铁锚唱歌给船台。海燕唱歌展翅膀,舵儿唱歌把路开。嗨嗨罗——海浪层层像歌谱,一首一首铺天外。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朝阳东路9号市公安局邮编:222006海浪@张立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朝阳东路9号市公安局!222006~~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学生特别喜欢唱歌,但不知如何才能把歌唱好.唱歌时,随心所欲、索然无味.有的学生嗓音很好,但唱歌缺乏感染力,不能"以声表情".有的学生能懂歌曲情感,却不知怎么"以情促声".那么怎样让学生既能"以声表情",又能"以情促声",达到声情并茂呢?下面我根据个人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