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侧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2.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  相似文献   

3.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5.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可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29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其博客上撰文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  相似文献   

8.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个性的弘扬。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精心组织与指导学生去品读文本、感受文本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9.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书卷味。  相似文献   

10.
洪正娟 《学周刊C版》2015,(10):126-127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观点、教法令人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真正的内涵,语文课"串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语文课的"语文味"缺失了。语文课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要有"语文味",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教学课,识字课万不能例外。"语文味"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之地;而语文本体是"美",它贵在具有发现美、体悟美、运用美的美学价值。识字教学,教的内容已然固定,关键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怎么教"中凸显出"语文味",在"怎么教"中让学生在达到识字目标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美,语文的美,从而运用这种美。  相似文献   

12.
季五兰 《新课程研究》2009,(12):130-131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课题是《都市精灵》,教师除了对几个生字词语略加点拨,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外,上得居然几乎没有一点“语文味”。整个一堂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一堂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生物课。味同嚼蜡是笔者与同行的私下评价。语文课应该怎样教才有“语文味”?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是姓"语"的,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要处理好字词、落实好朗读、理解好文本,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后,许多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语文课程元素流失,引发了语文教师集体的学科焦虑。针对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非语文化"问题,"语文味"这个说法又开始流行起来。"语文味"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一种经验性的判断和评价,虽然不免笼统和感性,但是它好懂管用,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挖掘其中的理性成分,使其更有价值。我们现在常说的"语文味"大约包含这样几层意思:1.像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2.教的是语文,教材处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这样教语文有效,采用的方法策略比较合理;4.教学富有魅力,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比较高。这几层意思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教材使用、教法选择和教师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每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想要上好语文课,必须从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文课堂的具体流程和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来分析。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了解语文课程,知道怎么去上好一堂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何评判标准?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但只要真正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真正认识了评议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搞清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作答的.当然,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下面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19.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语文老师反映:"语文课越来越难教".学生也反映:"语文课越来越枯燥,没有兴趣,不想学习语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创新性和艺术性.所以,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