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是岁(本始三年),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募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缶后)(xiang)筒,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  相似文献   

2.
安顺赋     
旧郡,夜郎故陬。其民远自史前,石器铜具凿荒畴。历经旷古蒿莱,三代史事难求。春秋战国之隅邦,炎汉时为一郡之首。大姓称雄魏晋,普里罗甸之域畴。  相似文献   

3.
安顺赋     
正牂牁旧郡,夜郎故陬。其民远自史前,石器铜具凿荒畴。历经旷古蒿莱,三代史事难求。春秋战国之隅邦,炎汉时为一郡之首。大姓称雄魏晋,普里罗甸之域畴。元时建置甫定,始以"安顺"名州;曲靖宣慰司之  相似文献   

4.
序《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但阳城究竟在何地,历来说法不一。西汉析秦三十六郡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时颍川、汝南二郡同时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班笔下不明。到了唐代,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断定阳城在隋前属汝南,隋代  相似文献   

5.
颍川郡地处中原,靠近都城,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四战之地,”作为陈夏故地,士民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大姓冠族,经济较为发达,豪族势力强大;私学发达,人才辈出,显名于世;士人遭受了党锢之祸的沉重打击和东汉后期的变乱,士风发生变化,士人由“气节之士”向“权谋之士”转变。基于这些原因,颍川奇士众多。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云:“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这四位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都是颍川郡人,他们和其他颍川士人一起,活跃在曹魏政治舞台上,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本文拟对这颍川四子作一探讨,以更好地了解颍川士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郡姓"考述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南征的战略重点不在打击少数族酋长叛乱势力,而在平定南方诸郡汉族大姓耆帅和地方官吏叛乱;南征军所达最远地不是滇池,而是今天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南征及其善后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此后南方诸郡没有再发生汉族大姓耆帅和地方官吏的反叛,少数族叛乱的次数和规模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区,主要是指东汉时益州的巴、蜀、广汉、越(?),犍为五郡,及广汉、犍为、蜀郡三属国。自战国以来,巴蜀地区就号称天府之国。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巴蜀有一百十七万五千余户,五百二十二万四千余人,是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区。 东汉桓灵二帝时,政治极端腐败,天下户口减半,但154年(桓帝永兴二年),巴郡却  相似文献   

11.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此阳城原属何郡?在今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大抵旧说有二:一为颍川,一为汝南,都见于《汉书·地理志》;惟汝南郡是汉代所置。1959—1960年间,《光明日报·史学》有一次讨论,并产生宿州新说。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秦·山东南部诸郡图》,则置阳城县于南阳郡,又产生第四说。据笔者所知,南阳说原始倡于杨国宜同志。四说之中,宿州说最无根据,早经否定。颍川说也多疑窦,主要的是该郡乃秦灭韩后所置,其地从未属楚,而陈胜是故楚国人,所以决不是他的出生之地。南阳说是近年最新之说,而且绘入历史地图册集,流传较广,影响巨大,似成定论。但联系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的前后活动事实,这一新说也还是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是望族发展和大姓郡望形成的关键时期。望族发展固然与时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迁、宗族势力的兴衰、望族与皇族之间及望族与望族之间的婚姻等关系密切,但望族是否具备内在的自觉、自立精神与文化优势,这才是决定其兴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各国为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谋求富国强兵之术,而群臣朋党比周,争权夺利,排斥异己,不仅危及社稷的安全,而且使君主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贯彻国家的政令。所以春秋诸子不仅对朋党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而且分析它的危害,要求禁绝朋党的呼声日益高涨。战国时期的法家对朋党尤为痛恨,其中,韩非的朋党观最具代表性。韩非作为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了一整套禁绝和制驭朋党之术,为专制君主提供了与朋党作斗争的锐利武器。这是先秦思想家朋党观进一步深化的标志,也是韩非的法家理论之所以能够深深打动秦始皇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奉为圭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樊树志先生提出“东林非党”论,曾引起学界的较广泛争鸣。东林究竟是不是朋党,首先应该看史籍的记载情况。自明末以来的众多史籍都反映东林是朋党。具体来说,一部分史籍认为东林是由书院逐渐转化为朋党,另一部分认为东林书院重建之始即为朋党。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汉代的文化中心。然而,河南汉代诸郡国的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化格局也在不断的变迁。西汉文化发达的河南、河内、梁国等,到东汉就转移到了南阳、汝南、颍川、陈留等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区域。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各郡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地位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暑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相似文献   

19.
"涪县"于西汉高帝时始设,自设立起,其所属州郡历代多有变迁。经过考证,涪县西汉初设时应属蜀郡,至汉武开边才属广汉郡,东汉因之。三国蜀汉时属梓潼郡。魏晋南北朝时废置改隶频繁,出现双头州郡,涪县属巴西梓潼双头郡,且为双头郡治。西魏改巴西梓潼郡为"潼州",改"涪县"为"巴西县",巴西县为潼州州治,下辖巴西、梓潼二郡。隋改"潼州"为"绵州",此时涪县名称已为巴西县取代,且已为绵州的核心部分,历代相沿。"涪县县域"也曾分置巴西县、魏城县、涪城县等县,其如同涪县之"残影",实质属绵州。元代以后,涪县的"影子"彻底消失,已经完全为绵州区域。至清雍正时绵州升为直隶州,绵州即今绵阳市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荀彧被“隐诛”事件是汉魏之际政局变化的重要关节.荀彧之死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曹操为抑制曹植势力,巩固曹丕的地位进而建立新的政权的重要举措.曹操“隐诛”荀彧是除掉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同时又让曹丕取得颍川士人集团支持的最佳方式.荀彧之死促使了曹丕集团和颍川士人集团的相互妥协,实际上是颍川士人集团政治转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