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4):22-24,2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角度选得好,可以以一当七角度雷同,就会浪费题材,影响传播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倡导民生视角、表达百姓话语、体现民生关怀的民生新闻,曾经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媒体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利器。随之而来的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和提升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笔者认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提高引导水平是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地方民生新闻,在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让受众耳目一新,到今天的日渐式微,悉数其中原由,这与民生新闻选题内容的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一般化有直接关系。民生新闻要想创新和突破,留住一批忠实观众,首先就要从选题和策划入手。在前期谋划中,对民生新闻的内容和报道方式进行筛选和研究,创作出能被受众接受并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发现     
有些新闻事实是显性的,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有些事实是需要我们发现的。我认为新闻的发现有六种方法: 由浅入深——我们之所以常常把现象称之为“表象”,正说明事物外在呈现的现象往往是浅层化、表层化的,只有把表层的现象深化剖析了,才会从平常中读解出  相似文献   

6.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日渐升温,相较于央视媒体的国际时评节目,地方台同类节目遭遇新闻滞后性、选题同质化等掣肘因素,地方台可以通过选题定位的本土化、拓展节目合作渠道、提升制作团队的专业性等途径来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8.
潘凤亮 《新闻前哨》2012,(11):77-78
市场竞争中的同质化现实需要正视。新闻产品的同质化与差异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顺应用户需求和新闻传播规律,通过不断探索产品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在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本文以门户网站的新闻专题为例,分析了新闻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成因,就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局,进行个性化产品的有效创新,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也因同质化等问题有了众多诟议,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民生新闻走栏目集群化、向公共新闻转型及在全媒体时代进行多渠道传播等论点,借此来打破电视民生新闻停滞不前的现状,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在一些民生新闻呈现庸俗化、肤浅化、同质化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更好地做好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1.
娱乐新闻:跳出窠臼 注重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新闻同质化泛滥的大潮中,娱乐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更加突出。娱乐新闻因其独具的不严肃性、趣味性、戏剧性、强烈的感情色彩等因素促成了"炒作"的行为与形式,与其他新闻品种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不同的是,娱乐新闻可以包含更多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寄托,渲染、夸大都能成为娱乐新闻中"八卦"的护身符,娱乐新闻本身的同质化由此反倒具有了可读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孙莞 《记者摇篮》2008,(12):78-79
近些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它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内各地方台的“宠儿”。这股“电视民生新闻热”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同质化、琐碎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其中,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最为明显,是各民生新闻节目普遍面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4.
韩姝  阳艳娥 《传媒》2021,(10):60-62
在短视频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融合创新的进程中开始尝试"短视频+新闻"的报道方式,尤其是政务新闻呈现短视频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央视新闻"等案例可以看出,政务新闻的短视频化特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微观、叙事诙谐、镜头冲击力强等方面,也存在完整性欠缺、同质化严重、植入式拼接、用户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通过丰富短视频报道的形式,拓展"直播+短视频""H5+短视频""VR+短视频"等政务短视频新闻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各级电视台相继推出民生新闻栏目,然而在快速走红之后,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目前陷入栏目同质化、题材狭隘化、内容低俗化、收视下滑等困境。本文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方式等入手,阐明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于回归新闻本真——直播大民生。  相似文献   

16.
傅莉丽 《今传媒》2011,19(3):87-88
近年来,国内各级电视台相继推出民生新闻栏目,然而在快速走红之后,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目前陷入栏目同质化、题材狭隘化、内容低俗化、收视下滑等困境。本文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方式等入手,阐明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于回归新闻本真——直播大民生。  相似文献   

17.
江萌 《新闻前哨》2009,(10):36-38
近年来.媒体目标受众的同类化、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受众的微词,也引发新闻业界的反思。 为摆脱“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传播内容同质化。各新闻传媒都急欲寻找和树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生新闻的兴盛,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也相伴而生,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提升品质,笔者以报纸民生新闻为例,谈谈民生新闻应该努力把握好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这些竞争从表象上看,绝大多数属于业务性竞争(含价格、新闻采编、广告发行及报业经营等),然而其实质却缘于结构性竞争。一个报系、集团既要面对另一报系、集团的同质化竞争,又同时面临着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前者竞争,人们易于关注;后者竞争,易于忽视,或易被掩饰。有资料表明,同一家报系、集团内部,报纸的改版(合改制)有效地调整了新闻生产  相似文献   

20.
"新闻策划"自出现之日起便备受争议。推崇者将其作为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下,避免新闻同质化的制胜"法宝",认为"只要新闻界同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实施了新闻策划,就可以生产出比较好的甚至是一流的新闻作品来"。而反对者则认为新闻不需要策划,新闻的本源是客观真实,不能通过新闻传媒的主观策划,实行主题先行,自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