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朱正 《寻根》2001,(5):49-51
鲁迅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木瓜之役,倏忽匝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55中说了一个大概。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课,“到了冬天,学校里忽然起了一个风潮,原因由于监督易人:衡山先生(引按:即沈钧儒)被选为咨议局副议长了,继任是一位以道学自命的夏震武,我们名之日‘夏木瓜’。到校的一天,他要我陪同谒圣,我拒绝了,说  相似文献   

2.
沈庆利 《东方文化》2002,(3):124-126
本可以算是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张梦阳先生的一篇题为,《我观王朔看鲁迅》的章的读后感。张梦阳先生的这篇章最初发表于《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后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最近则被收于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张梦阳 《东方文化》2002,1(1):119-121
1936年11月12日,悼念鲁迅的活动正处于高潮的时候,苏雪林写了一封《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后来刊登在1937年3月16日汉口《奔涛》1卷2期上。该主要是对蔡元培先生主持鲁迅葬仪表示不满,其理由有三:一日鲁迅病态心理,将于青年心灵发生不良影响也。二日鲁迅矛盾之人格,不足为国人法也。三日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  相似文献   

4.
姜德明 《寻根》2001,(5):52-53
1943年,徐昌霖等在重庆主编了一本艺杂志《天下章》,第5期上刊有张静庐先生撰写的《灾梨室散记》。其中“《译》二三事”和“《鲁迅日记》之谜”两节讲的是他1936年担任上海杂志公司经理时发生的事,都与鲁迅先生有点牵扯。《译》杂志原由鲁迅、茅盾主编,后交黄源主编。据张氏称刊物虽好,每期仅发行3000至5000册。出版一年后,生活书店拟换主编,鲁迅先生不同意,  相似文献   

5.
马青辉 《寻根》2014,(1):37-40
去绍兴坐乌篷船、喝黄酒、吃茴香豆、看社戏,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但最令我心动的还是那里的社戏。最早知道社戏,是在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中,虽然时隔久远,  相似文献   

6.
顾农 《寻根》2009,(1):88-90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先生的诸多小说篇目中,极好的印证了"画人""点睛"总关情这一艺术特色.   ……  相似文献   

8.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錢理群 《中国文化》2006,(2):126-141
我今天的讲题是:《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趣的题目。但我却不是一个合适的报告人。因为我不懂艺术。对这个题目必要涉及的美术、音乐、书法、电影,都是外行;而我年龄已大,精力又分散,不可能补课,作更深入的研究。但我又觉得这个问题很大。关系着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却为许多人所忽视,因此,有必要作一点呼吁。今天的演讲,就只能出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9.
轩辕氏的历史与现状轩辕轲“轩辕”一词,对于中华民族说来,有时是被用作祖国或民族的同义语的。鲁迅先生在日本所作愿以热血报效祖国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董必武在广州为起义烈士纪念亭所题匾额“血祭轩辕”,都是以“轩辕”表示祖国或民族的。我国最早也是最著名...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我赞同这个观点,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问题的一个前提。宗璞先生概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见解说,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有选择的积累”是个很好的表述。它是一种文化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表示研究文化要重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否定传统,不能忽视根基和由来。同时要向前走,把传统中的优良材料选取出来,加在一起,给以概括,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把文化推向前进。我也赞同这个见解,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的另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流氓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唐朝的钉梢》,他所根据的“钉梢”事实,是张泌的一首《浣溪沙》词:“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轻,慢辶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张泌,字子澄,淮南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严格地说,他应该是五代...  相似文献   

12.
故人旧忆     
张中行 《世界文化》2013,(10):31-33
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对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我同马一浮先生只见过一面,不能深知,严格说没有资格谈他。可是想到另一种情况:马先生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比鲁迅先生小一岁,他们都是绍兴人,并且一同应过县试,马先生名列案首(榜上第一),鲁迅先生屈居二百  相似文献   

13.
来函照登     
来函照登梦溪教授:读到钱夫人胡美琦女士对我文章的回应。钱夫人对"钱先生的感受"当然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此不待言。有关道统与民主,我的确与钱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此处无须再赘。但钱夫人对我的意思也有一些误解。我说钱先生学问表述的方式近朱子,并不是说,在钱先...  相似文献   

14.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蜀碧》邓云乡《蜀碧》是一本十分著名的书,自然这著名在今天也要画问号。但在三十年代中后期,上海滩上,不少摇摇笔杆的朋友是知道的,因为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重点提到过。也像当时的文人一样,被鲁迅一夸,或者一骂,马上就出名了,起码在文艺界,了一大元千字的稿...  相似文献   

16.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姓波波夫,一生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特写。他是高尔基的好友。列宁对他很尊重,1920年曾给他写信说:“我很愿意告诉您,工人和我们大家是多么需要您的作品。”长篇小说《铁流》是他的代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31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将此书译成中文,由鲁迅亲自校编出版。鲁迅先生说这部小说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认为绥拉菲莫维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见《鲁迅译文集》第八卷283页)。现将绥拉菲莫维奇的孙女伊斯克拉·波波娃的一篇回忆文章介绍给读者,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18.
王春瑜  方成 《寻根》2000,(1):101-103
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典型形象,赫赫有名的阿Q,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应当说他活得挺滋润:家谱上名公辈出,后世绵延不绝。谁倘若因为他害过吴妈的单相思,就瞧不起他,甚至误以为他果如小尼姑所骂“断子绝孙”,那肯定是太不了解阿Q老爷子了!  相似文献   

19.
字写得不好     
邮局里有几个人在出售邮票的窗口前排队。一位手打石膏绷带的先生,走到靠近窗口的一位女士身边。“请问,您能为我这张明信片写个地址吗?”那位女士很热情,不但写了地址,还为他写上几句简单明了的话,最后代他签署了名字。“好了,”女士说,“您还有什么要我做的吗?”“是的,”那位先生回答说,“您最后再附上一句‘请原谅,字写得不好’就行了。”字写得不好@正华  相似文献   

20.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