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2.
陈庆国 《武当》2001,(1):5-9
据郑炳章先生讲,太极“十三硬架”是杨班侯所传。当年杨班候将其传与李瑞东的长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项润田和承安和尚。郑炳章老师先后曾向这四位前辈学艺,时问最长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对此拳多有心得,并在十三趟硬架后面又加上一趟“捍卫心气抖心随”,成为现在的十四趟。  相似文献   

3.
郑昭明  薛文宇 《武当》2014,(8):19-21
“摩天黄鹄有奇翼,拔地苍松多硬姿。”这是一幅晚清时期的对联,乃清末兵部侍郎王文锦为当时的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所书。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0,(1):17-18
李派太极除动静兼练之外,比较集中的焦点就是心法。有人认为似乎心法还隐藏着什么奥秘。其实家家珍视心法,彼此皆同,李派太极不会有什么两样。既然大家多有问津,只好不避“老生常谈”之嫌,在此做个说明和交待。  相似文献   

6.
杜子宇 《武当》2010,(10):20-23
本八卦奇门之机,而有“八卦奇门拳”。为避免与八卦一门的混淆,故又称“八法奇门拳”,习惯简称“奇门拳”。其实就是李派太极天地人三盘中的“地盘拳”。  相似文献   

7.
杜子宇 《武当》2005,(11):14-16
李派太极是依“人天相应”之情而精“人天合一”之功,造化养用真益。“相应”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即知人知天。所谓“知天”就是详明无极而太极的自然真体和真机、真常和真在。无极、太极是我们祖先对自然大道精深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也正因如此,才让后  相似文献   

8.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9.
车星辰  王婧 《武当》2011,(7):35-36
李派拳法,是由清末武术大师李瑞东先生创传的。李瑞东,字树勋,号烟霞逸士,直隶武清(现天津市武清区)人,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卒于1917年(民国六年)。他幼嗜拳棒,习少林等拳,后随河北饶阳戳脚大师李老遂精习九年戳脚,又与"大刀王  相似文献   

10.
杜子宇 《武当》2004,(6):15-16
“小小钥匙贵如金,行立坐卧不离身,开天开地开觉性,开合神功太极门”;“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其间所言“钥匙”、“真法”,均指“心法”。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神领而意动,意动而神现,二者相连,须臾不分。心意活动即是念。心念之法就是心法。李派太极出于神功观念,不管外太极(动盘),内太极(静盘),都极其强  相似文献   

11.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兆麟 《武当》2005,(1):39-40
李氏太极拳创编人李瑞东多年致力于推广武术,他的大弟子张滔和长子李伯英的武功最好。后因李瑞东年事已高,张滔和李伯英接班收徒教功,最得意的门生是陈丹舫,他自幼练武,擅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各种拳术,又能熟练使用刀、枪、剑、戟、杆等各种兵器,还熟研中医,是北京的名医。他后来接李派衣钵,在北京黄米胡同收徒教功。  相似文献   

13.
杜子宇 《武当》2004,(10):13-14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有“天地人”三盘主拳,但按行拳做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柔架代表是天盘拳。它上应三十六天罡,故三十六式;天为阳为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柔绵,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惯称“文太极”。但看是文,却文中藏武;看似柔,却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呼吸细匀绵长,密合开合蓄发;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相似文献   

15.
杜子宇 《武当》2007,(4):16-17
一、虚实运用 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水火,在人为刚柔,在拳为虚实,是以天理为一贯。太极拳明虚实重变化,乃太极阴阳变化大律的巧取妙用。所谓动静开合、吞吐、长降、沾离、蓄发、柔刚、进退等等,都是虚实及其变化的直观展示,并依其错综而有序的虚实变化演绎天道自然之理。虚实变化首先是内在运化,意在内而益寿,意在外而攻打。从技击而言,虚实变化都蕴藏着战术策略的内涵特征。正所谓“兵行诡道”也。那么虚实灵变就成为“灵机活法”“隐显莫测”的重要机源。所以,在虚实的利用上都在“灵变暗换”上运机缘,找消息,要在真意和心神的灵变上寻求“莫测”。李派太极讲“有虚实、没虚实”,要求“练有归无”“神机莫测”。所谓“虚也实,实也虚,要实即实,要虚即虚”但“非虚实不变,而是灵换难辨”。“变在无形无象中,全凭心意一点灵”,灵者源于神。李瑞东老先生还云:“虚实之法,变化不一。有先虚后实,有虚实实,有实实虚,有虚实实,有实虚虚。”这也都说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突出难测之变。由此,也就形成了战术运用上的“分兵之法”、“逗引之法”、“稳军之法”、“激将之法”、“游战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长林  张顺林  林泉宝 《武当》2006,(11):52-53
赵堡太极拳名师,河南济源五龙口人李宗有先生(1916—1997),是赵堡太极拳陈清平高徒李作智一支的传人之一。先生一生与赵堡太极结缘,是传奇的一生。他留下的拳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赵堡太极拳的面貌,他留下的拳架与功法,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部,有大架、小架、发功架三套架子,两仪九功、四象八法、二十四捶、七十二擒拿手、三百六十单元手、拳艺八法等等十余种之多。今天,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拳谱和功法时,他的一生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18.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19.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20.
王婧 《精武》2010,(5):56-57
在清末武术大师、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生(1851~1917年)所传拳法体系中,有几套秘不外传的肘法绝技,七星肘便是其中之一(尚有五行肘、五行连环肘等)。这套肘法左右兼练,组合精妙,肘打连环,步步紧逼,发力整齐刚脆,饱满通透,出肘灵活多变,招式至简至易,打法凶悍快捷,其霸道之处绝不亚于泰拳之肘法,堪称我国传统武术肘法中的经典组合。此肘法简单易学,短小精悍,至平至常,至精至妙,长期在李派拳法体系中秘密传承着,从不轻易向外公开,现首次将其披露于世,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武术之精深玄妙。此套肘法,我得传于李派拳法第五代传人李连科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