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尚蝉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在古代中国备受青睐,成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在《诗经》中,“螓首蛾眉”形容卫国硕人的美貌;“如螗如蜩,如沸如羹”,喻商末政治的混乱;“菀彼柳斯,鸣蜩”,那是恋人的好去处。在《月令》中,“仲夏之月,蝉始鸣”,“仲秋之月,寒蝉鸣”。蝉是季节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3.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5.
陆忠发 《寻根》2001,(1):89-91
尸,甲骨文作 ,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有时要用尸。尸指的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往往由死者的臣下或小辈充当。《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何体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尸之所以被叫做尸,当是因为在受祭时,他采取的是 式的坐姿。 为什么拿一个活人过来就可以代替祖先呢?比如一个孝子祭祀亡父,将自己的儿子往上一放,全家老小都向这个小儿行礼跪拜,甚至该小儿的父亲也得如此。这个小儿到底有了什么,才让众人(包括他的…  相似文献   

6.
鄭培凱 《中国文化》2022,(2):161-165
<正>一韓愈(768-824)作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說他文章蓋世,大槪反對的人不會太多。蘇軾晚年寫過《潮州韓文公廟碑》,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地位可以直追孔孟了。小時候最熟悉的文章,是《古文觀止》選的《原道》《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郞文》《祭鰐魚文》等篇,有時還被老師隨機抓去當堂背誦,背不出來要打板子,製造了一些童年的心理創傷,所以,最記得他說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心中萌發幸災樂禍念頭,滿足童稚卻邪惡的報復心理。  相似文献   

7.
江陵端午祭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有“端午节“风俗;无独有偶。大韩民族亦有“端午祭”习俗。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有何异同,很多国人对之不甚了然。  相似文献   

8.
东兰青蛙节     
青蛙节亦称“蚂(虫另)节”、“蛙婆节”,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祭蛙节日,至今仍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天峨、巴马、南丹、河池等地。青蛙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举行,多从正月初一起,节期长短因地域、年景而异,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五天,最长的可达一个月。 东兰青蛙节的活动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举行。活动分为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段。  相似文献   

9.
郑熊 《华夏文化》2009,(2):62-64,3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云:“诗赋却嫌刘禹锡,令章争笑李稍云。”(《敦煌变文集》653页)这位与刘禹锡并列的李稍云究竟是何许人呢?他是生活在初、盛唐之交的酒令专家。这里说的“令章”,就是酒令,如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衡阳放酒,熊咆虎噑,不存令章,罚筹蝟毛。”孙棨《北里志》:“郑举举者,居曲中,亦善令章,尝与绛真互为席纠。”《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周顗》(出《抒情诗》):“唐处士周顗洪儒奥学,偶不中第,旅浙西,与从事欢饮,而昧于令章,筵中皆戏之。”敦煌本《维摩诘经讲经文》:  相似文献   

11.
~~就是让神吃喝。宗庙的神也依人间的座席摆定座次 ,然后供奉以诸神饮食之物。食物的种类按神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先秦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组成的“大宰” ,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 ,祈求丰收 ,一只猪蹄便可以了 ;如果单祭战神 ,确保胜利 ,一只狗也就行了。《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云 :“礼 ,敬而已矣。”其中心是孝悌。孝悌被简称为“养” ,《荀子·礼论篇》中说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 ,五味调香 ,所以养口也 ;椒兰芬 ,所以养鼻也。”《礼记·祭义》篇论及孝的三级标准时说…  相似文献   

12.
宗教     
上海城隍庙举行壬辰年城隍华诞庆典活动3月13日(农历壬辰年二月二十一日),“壬辰年城隍华诞庆典”之“祭城隍仪”在上海城隍庙举行,市、区有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信众代表1000余人参加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当代画家戴敦邦大师所作《群仙欣会图》长卷捐赠上海城隍庙仪式,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祥和色彩。《群仙欣会图》长12米,  相似文献   

1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183;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铜鼓是一种很独特的传统民族乐器。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流传了2000多年,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把它奉若神明,行用不衰。据精确调查,在中国广西,沿着红水河的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天峨浦丹、东兰、巴马、大化嘟安等县而居的壮族、瑶族、苗族和彝族,至少还有1500个铜鼓散落民间。每逢传统节日和婚丧祭典,在壮乡、瑶寨、苗村,都可听到这种古老金属鼓的罂铭之声。红水河畔的壮族,在青蛙节必用铜鼓。青蛙节是专门祭把青蛙的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延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分“找青蛙”、“孝青蛙”和“葬青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藏冰考     
《寻根》2017,(6)
<正>《左传》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藏冰的有关制度和举措在《诗经·豳风·七月》的最后有明白的表述。其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凌阴,就是藏冰的地方。这四句诗是说:夏历十二月采冰,一月藏冰,二月举行一个开冰仪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可见,藏冰渊源古老,但后世相关文献并不多,藏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16.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真     
《中外文化交流》2005,(4):35-35
2005年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大赛启动;2005年度莱比锡国际书展获奖作家揭晓;《安徽中山画院美术作品晋京展》开幕;泉州又办“海丝”化节;土耳其举办“中国化之夜”。  相似文献   

18.
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观桑哪”活动,被称为白族的狂欢节,开放热烈,历久不衰。不少人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作过不懈的探析,以张明曾先生《耕山耘水集》中《“拐上哪”探源》一文较为详实。近阅《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中黄维华先生的《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受到启迪,大理白族“观桑哪”,竟是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农神崇拜”的“祭社祭祀”与“游观之风”的古礼与风俗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城隍,《辞海》“城隍”条等云:“护城河”,引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既说是浚,当有水。但同书“隍”字条又注云:“没有水的护城壕”。到底是有水没有水?姑且不去管它,反正,城隍后来已经成为神。说是守护城池的神也可以,更准确一点,应说是坐镇一方之神。据《辞海》,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鸟二年。北齐慕容俨在郢城建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祀城隍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为什么历代这样重视城隍,以至朱元璋于立国之初就为此特别下了一个红头文件?  相似文献   

20.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乡党》的最末一节文字,一直以来号称难解。其中难解之处又集中在“色斯举矣”这一句,大约有如下几种解说:一、“色”用作动词,指人的脸色变异。如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