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3.
陈钦 《文教资料》2012,(34):70-72
莫言的作品深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拟在莫言魔幻现实的氛围中分析他和福克纳的家族历史小说,挖掘出他们对民族历史、政治性和人性的不同看法,从而显现中国作家与西方作家的不同心理机制和中国作家精神超越之路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5.
艾斐 《远距离教育》1997,2(2):47-49
新时期学是中国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全新而特殊的阶段,改革学,朦胧诗,报告学和历史小说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改革学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表及里,由象臻质的过程,蒙胧诗主要写了它的出现,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朦胧诗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相迅而行,怪异荒诞,令人费解,报告学的创作主要有两个高潮阶段,不同阶段的报告学在思想导向和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技巧和美学风格上有各自的特点,历史小说是中国向来具有有的学传统,新时期的历史小说摆脱了旧历史小说的条条框框,而是部分地继承了它的民族传统,体现了唯物史观和人民性,正确表现了多民族的历史关系,现实与历史的联系等特点,新时期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变得愈深刻,愈丰富。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在历史小说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过,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施蛰存、宋云彬、郑振铎、冯至、孟超等,这些作家的历史小说,以数量的浩繁、艺术形态的丰富、强烈的感召作用.成为新文学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支流.与此同时,相历史小说创作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不少历史小说作家、批评家以新的思想观念与审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伤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前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后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体现出“风俗史”特征;男女主人公在精神特质上的“非英雄”与“非道德”,有别于传统历史叙事,体现出曾朴对法国历史小说浪漫精神的接纳。《孽海花》意在挖掘中国化传统钳制历史和人性发展根源的努力,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正统”叙事话语的主体意识和人精神。这体现着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间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建构了截然不同的理想美范型。而至西风东渐的近代,中国大批作家受东西方文学碰撞交融的影响,带来了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热门。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相得益彰。新历史小说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中。二、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先锋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管造历史的迷宫;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尴尬,是先锋派新的历史小说的尝试内容。三、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新写实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文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6.
章认为新历史小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了黑格尔关于把握历史的“哲学的方法”的理论的先锋作家的自救。新历史小说中的对中国传统化的哲学、对偶然性因素的重视与转型期作家们的孔子情结、神秘化情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现代中国的总体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流变。首先指出现代历史小说作家在东西方文化观念冲突以及重大的文化论争中的情感趋向与理性抉择,并认为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现代历史小说走的是从西方文化的全部拿来到向民族文化传统复归的路,具有独特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行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祚话和消解在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三国演义》放在世界小说发展流程上来考察,那么,就长篇巨制成熟的时间看,它比欧洲早近两个世纪;而作为历史小说高潮的到来,中国比西欧提前了四、五百年;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与文学观念上的差别,中西方历史小说则更是异中见同,同中显异,要之《三国演义》是世界小说史上成熟最早、成就较高,影响广泛的一部历史小说巨著。  相似文献   

20.
以比较的视角从中西经典海洋文学为出发点,对中西海洋文学的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1.寄托人生感悟;2.海洋神话;3.人类征服自然;4.海盗。认为,中西海洋文学在主题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征服自然和海盗两个主题方面,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主题深度和广度远不及西方文学或有根本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