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杰 《文教资料》2014,(20):15-17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探讨作品的孤独主题,挖掘孤独的根源及摆脱孤独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裴岚 《中国研究生》2009,(12):58-60
美国南方文学的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23岁即以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llter,1940)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在兰登书屋、美国“现代文库”评选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排名第17。  相似文献   

3.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心是孤独的猎者》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名著之一。通过对一个有很多悲微小人物的小镇的描写,麦卡勒斯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精神孤独感。而其时缓时急、时快时慢的独特叙事方式节奏更体现出其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感以及对爱追求的挫败感。当爱的释放受到阻碍时,人终将无法摆脱被孤独禁锢的命运。心灵被扭曲的情况下,爱不再是温暖的力量,而是将自我驱向更孤独的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8.
享受孤独     
人们总爱把孤独和凄凉、悲哀、眼泪等联系到一起,孤苦伶仃、孤立无援也无一不和孤独“沾亲带故”。“孤独”简直就成了“不幸”的代名词。然而,回首历史,思索人生,我对孤独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评论界对陈染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情感多有论及,并形成共识。通读陈染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观察她生活中的表现,可知“孤独”也是其个性上的特点。陈染的“孤独”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外显的物化为本的个人心路与身路历程。二是内隐的深层化心理结构。这二一表一里,相互影响,而后绝对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陈染的“孤独”旅程“越走越远”。陈染的“孤独”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孤独”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小说《欺骗》中,作者同样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孤独处境,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小说中存在着信任---欺骗、梦想---现实、自由---责任这几组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构成了文本的矛盾冲突,而且也是造成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孤独处境的原因。作者通过这些二元对立项的设置,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儿童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儿童文学的众多主题中,儿童情感发展主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抽出儿童孤独这一情感体验,来展开本篇文章的阐述。就孤独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陈述,通过分析原因得出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儿童内在心灵的创伤,儿童无形的反抗和逆反,儿童冷漠的态度和不良性格发展,以及利用“极端行为”博取关注等。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儿童应对孤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钱海荣 《师道》2006,(9):42-42
叔本华说:“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常人眼里,孤独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在智者心中,孤独却是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孤独,让人痛并快乐着。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一剂思想的良药。许多哲人钟情于孤独,成为了真正的孤独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到大街上寻找真正的“人”。孤独之于…  相似文献   

15.
何逊具有一种孤独的自我意识,即始终有另外一个“我”在孤独地审视一切,这个孤独的“我”使他一直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与众疏离的孤独人格特质,文中就此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世上最美的花常常开在僻静幽深的山谷中,世上最险峻的山峰往往坐落在遥远的莽原上,世上最清澈的泉水总是流淌在深邃的密林中,世上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的手中。那些花是孤独的,那座山是孤  相似文献   

17.
郭伟 《现代语文》2007,(8):72-73
戈特弗里德·贝恩的《孤独者》是一首高度凝炼的抽象诗。本诗在“孤独者”身上寄寓了对人的“劳作”特征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可贵的和谐意识,同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构想。而“孤独者”的精神气质也随之凸现。  相似文献   

18.
积极性孤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孤独的消极方面,忽视了其更为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孤独是必需的,其积极意义表现在创造思维的绝对条件是孤独;孤独是自主性的表现;孤独是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将孤独化为助力,帮助人们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小说中永恒的主题,笔者着重探讨作者孤独感的来源及小说中人物在努力寻找消解孤独的过程中对孤独表现出的独特态度,从而肯定了小说中孤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邓国琴 《文教资料》2008,(19):20-23
孤独是卡夫卡的一种生存姿态或生活方式.也是他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孤独是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一种真正内心的孤独.孤独意识浸润着卡夫卡的整个世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孤独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而他也在写作中,尽情地释放着他的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