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云南科举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共开97科乡试,产生了97位解元。清代云南解元群体存在着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云南解元群体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和中试时段的时间集中性,其次是解元群体仕途差异性,最后是解元群体呈现科举家族特性。这些特性使云南解元群体有别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云南产生了如萨纶锡、谷际岐、窦垿和周钟岳等著名解元。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桐城进士的确切人数,历来文献记载不一。综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桐城耆旧传》、桐城部分家谱等资料,清代桐城地区文进士人数共有152名,比安庆府其他五县进士总和还多,科举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3.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清代安徽沿淮地区共产生165位进士,是安徽科举格局中的凹地,后期落后局面略有改观。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淮南地区的科举水平明显高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具有层次性特点,与科举发达地区相较,姓氏集聚色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科举家族在该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自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了封建王朝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某地进士人数的多少标志着该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清康乾时期,共开科53场,安徽一地共取862名进士.这些进士来源于安徽各地,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些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来了解当时安徽各地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初步统计,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为,明朝开考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简要介绍清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平定县67人,临猗县64人(猗氏42人,临晋22人),安邑县61人,阳城县42人,翼  相似文献   

7.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8.
清代,河北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幅员辽阔,各地开发早晚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清代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一、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河北作为畿辅重地,其科考备受关注。清朝共取进士26391名,河北为2666名,占10.2%,在全国位居第四名,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山东。河北地域广阔,进士分布极不均衡,清代顺天府录取的进士占河北38.9%。广袤的承德府与宣化府辖区所占比例却很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清代桐城张英家族不仅是声势煊赫的簪缨世家及书香门第,而且也是清代甲科世家的典型代表。自明迄清300余年的时间内,张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先后有20余人中进士,成为当时著名的豪门望族。有清一代,张氏政治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罕有匹敌,此外该家族还在学术、诗文及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著。重视科举教育、与名门望族联姻以及通过门生关系结成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是张氏获得成功的三大主因。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2.
《清史稿》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两种书都谈到了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前者较为简要且有缺漏,后者较为详尽。然而,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同治和光绪时期所授职"知县"和"内阁中书"的记载上有不当之处。此外,该书对现任官员考中进士后授职情况的记载也不甚完备。对此,论文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中丰富的进士履历予以一一指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江南沿海地区高 ,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 ,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 ,也说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退出科场七百年以后,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改革中的有力之举。文章即探讨这一文化事件得以持续实行的原因,当是清初历代科举改革政策的积累,诗教与鼓吹休明的需要,及试帖选本的"与时俱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蒋金星 《教育与考试》2011,(2):40-42,68
朝考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制度,也是从新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必由之路。清代一甲进士是否有免于参加朝考的特权,学术界分歧很大。本文利用《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记录一甲进士亲身参加科举考试的硃卷履历,对这个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曹秀先是南昌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曹氏家庙是乾隆皇帝降旨建造的两座家庙之一。"一朝六进士,五里两尚书",显赫的曹氏家族是古代耕读文化的代表。重建曹氏家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