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教化哲学是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秉承《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路径,董仲舒教化理论可分为天道教化、人性教化和王道教化三个不同的思想向度.天是董仲舒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主宰和最高权威,是社会道德教化、政治教化的终极价值根源.在人性教化方面,董仲舒主要提出了"教化成性"说,它充分论证了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王道教化是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现实归宿,它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认为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荀子王道政治思想、民本政治思想、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的显性接受,对苟子天人观、人性论等思想的隐性接受。其接受取向与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荀予学说的特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京房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影响,在董仲舒所开辟的思想进路上,他以易学为工具,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极力构建其宇宙图式。就其目的而言,京房仍是以易道沟通天人,言人事,明人伦,定王道。易学只是其言说政治的工具。京房易学的特点正是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以易道为中介,沟通天人,言说政治。  相似文献   

5.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6.
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一面,也有儒家王道政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政治观,是强调"变革"的辩证发展观,而非强调"不变"的形而上学政治观。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在"天人感应目的论"外衣掩盖下的儒家"德治""爱民"的王道政治传统。其天道观实质上是儒家的德治主义政治观。尤其可贵的是董仲舒提出了"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的命题,为历代王朝更替式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可成为董氏政治定律。其"阳尊阴卑"说,虽然从哲学而言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但从政治方面看,则是儒家德治主义的体现。其"王道三纲"说是从阴阳相辅相成的角度谈"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他的"德治"理论完全一致,而后世三纲说则更多地强调臣子妇对君父夫的无条件服从之义,具有更强烈的君主专制倾向,因此不能混为一谈。其"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义利观"强调道义高于功利,虽有"重义轻利"倾向,但并非禁欲主义,而其"官不与民争利"说则保护了弱势民众的利益。在这些辨析基础上,从政改、爱民、德治、伐无道、义利之辨等方面论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作为儒家伦理美学的代表人物,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本文试从董仲舒对秩序之美的追求中来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质.秩序之关,在董仲舒笔下是分3个方面论述的:大一统论;服饰美;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思想来源多元,经过整合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思周秦,批判黄老政治和"汉承秦制"积弊,提出复古更化,以解决西汉治理危机。对汉初各家治道思想进行整合,完成了王霸结合,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阐述了王道统治德刑兼用、阳德阴刑、阴兼于阳、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以《春秋》为基础,在政治实践上提出引礼入法、礼法并用、以礼主法。当代中国面临社会治理危机,应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与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位大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学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实践这几个方面.董仲舒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从考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追根溯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来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被后人视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直至现代仍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欧阳修的礼治德治观、谏议思想。用人理论及富国强兵思想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其政治思想既包含有传统的王道政治内容,但同时由于欧阳修将实现富国强兵也纳入其王道政治追求的目标,从而使欧阳修政治思想具有功利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6.
人们历来把董仲舒视为正宗经学家,却忽视了他对儒家学派以外思想的吸收.本文试图从董仲舒思想出发点、灾异学说及爱利观与逻辑方法论的探讨入手,以剖析董仲舒对墨学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思想上的承袭是通过肢解来实现的,它反映了儒学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所作的努力,并且与秦汉学术思潮合流的趋势一致.董仲舒吸收墨学既增强了儒学为适应性,也使之更具排它性.这一历史悖论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础。经他以见辞求指、深察名号、伍偶物类等方法阐释的自然,具有广博宏富的精神内涵,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现,象征王道政治的祥瑞与灾异,天道秩序的浓缩,而不是对客观自然的认知。构建理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政治观念与自然事物感通应合的一体世界,是魏晋自然审美勃兴的思想前奏。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顺应时代的需要,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比较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它不仅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社会达2 000多年.董仲舒政治思想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董仲舒在政治体制、文官选拔制度、治国手段、政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先进思想,即使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用当时较为流行的五行学说释“孝”,这使得作为儒家学说重要部分的“孝”对统治政策有一定影响,但并未使得西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而是以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治理天下。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上对“孝”的重视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孝的顺利传播。董仲舒对孝的传播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