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能拿笔的儿童就能画画,在儿童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们就能拿起笔在纸上涂鸦了。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绘画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抒发方式,是他们的无声语言和心理需要。绘画可以让儿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原生态"是随意涂在墙上的画面,是让大人们捉摸不透的画面。"原生态"儿童绘画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性,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是儿童视觉感受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再现,是儿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艺术,但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绘画语言,音乐与绘画具有“同理相生性”。本文探讨了音乐中的绘画性语言,介绍了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总结了音乐表现画面和视觉形象的几种手段,对于增进欣赏中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作品主要以线、形、色等形式因素间接地传达意义,这与幼儿期尚完好保存的人类的感知本能和直觉相一致。幼儿的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容易与这些作品达到默契与相通。接触太师作品、欣赏大师作品,让幼儿的潜质与大师的心灵进行碰撞,去感受美、表现美,孩子的终身都会洋溢着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这就是让幼儿欣赏“现代派绘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幼儿绘画的兴趣和表现力,是随着他们绘画语言中具有的游戏性、韵律性、形象性、装饰性而逐步发展的。而幼儿对点、线、面的掌握,是绘画表现造型的最基本要素。 题为“怪人”(见图1)的作品是年仅3岁的小唐所画。画面表现的是幼儿心目中的“怪人”,然而画面显示出的未分化的圆形线圈,甚至眼睛也是未分化的小圆圈,表现出线条的重复性、韵律性。而这过程更让幼儿在游戏般活动中,感受到愉悦。 幼儿随着绘画形象的可见性,进而产生绘画视觉语言的联想。例如:画出的点点,想象着表示着这是雨点、这是沙粒等。看看图2,3岁的洋洋,在画面  相似文献   

6.
“艺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技艺也必将衰竭。”忻东旺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出了大量的“小人物”作品,并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来支撑着整个画面的,“小人物”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化悲痛为动力的精神力量。在创作的道路上,忻东旺没有放弃自己,他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愿望,而他作品里传达出的这种永不放弃的“小人物”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章在对忻东旺绘画作品中“小人物”精神的产生与体现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希望忻东旺绘画中的“小人物”精神能得到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8.
动画是赋予非生命物质以生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电影诞生后,电影视觉语言在动画中的应用使动画成为电影的一个分支。作为电影本质属性的“运动性”成为动画本体性中的根本元素。但与反映现实世界的真人电影不同,动画的每帧画面是对现实世界再创作的绘画,绘画的创作技法直接在动画中得以显现,因此绘画性与运动性共同构建了动画的本体。  相似文献   

9.
“兴”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中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起兴”、“神思”、“灵感”三阶段。而“养兴”则是绘画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学选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前提。教师的指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看”、“说”“想”。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的“看”“说”“想”正是在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充分互动的体现,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构思、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绘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对美术作品的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师手工制作作品”幼儿绘画作品评选活动启示为了给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展示手工制作技能的机会,进一步加强本刊与读者的联系,本刊将举办“幼儿教师手工制作作品”评选活动,并同时举办“幼儿绘画作品”评选活动,希望各幼儿园配合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来稿要求:“...  相似文献   

12.
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说,那些绘画大师“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经意”。其实,文学亦然。像“称呼语”,人们往往不经意,但文坛高手们却格外着意,使之在作品中发挥出独特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绘画艺术的各种风格和流派为海报的绘画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设计方法,同时也成为海报设计绘画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劳特累克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病态”激情,以及苦涩辛辣的讽刺意味,则成为海报艺术史上表现主义和讽刺性广告的发展源头。  相似文献   

14.
从回归传统的层面上来审视绘画,在现代流派林立、风格各异的绘画艺术世界里,重新探究画面的视觉效果和作品传递的信息,神游于绘画作品中,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概要分析了绘画的呼吸性的特点和作用,从"气"、"势"、"运动"和"生机"四个方面来解释绘画的呼吸性,强调绘画作品本身应具有的生命感,生命离不开呼吸,绘画也不能没有呼吸。  相似文献   

15.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在绘画艺术中,构图是作品的关键所在,是画面的基本形式与结构,是绘画语言的核心。这种绘画语言的组织形式不仅决定作品的性质,而且决定作品的视觉效应和感染人的程度。没有那一个因素像构图一样,与绘画作品的思想、构思、情节联系的这样紧密。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全部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是检验构思视觉效果的依据,是揭示形象的全部艺术语言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纸张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除了传统的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的功能之外,在现代综合绘画作品中,纸张还成为了画面内容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几种在综合材料绘画中使用“纸”材质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艺术,但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绘画语言,音乐与绘画具有"同理相生性".本文探讨了音乐中的绘画性语言,介绍了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总结了音乐表现画面和视觉形象的几种手段,对于增进欣赏中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绘画体现的是人的心理与认知习惯。画面不是客观真实的简单再现,而带有文化惯例、民族传统等主观性因素。因此绘画艺术具有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图式”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汉字部件“云”是我国学者们所举汉字表意性缺失、部件记号化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古文字看,“云’,是一个原形表意文字;发展到令文字,在“云”构成的汉字中,作为义符时,其表意性大多依然存在;作为音符时,则无须承担表意功能,因而不具表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