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寓论断于序事”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技法之一,本文着重论述了“寓论断于序事”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王德华 《青年记者》2007,(14):40-40
“寓论断于序事”是《史记》笔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与现代新闻学所要求的“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寓论断于序事”内涵十分丰富,从思想层面到实际操作,对我们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我国史书经典之作,寓论断于序事是《史记》的重要笔法。笔者认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寓论断于序事与现代新闻学所要求的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寓论断于序事里蕴含的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使现代新闻学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郑晓华 《新闻世界》2009,(11):101-102
“寓论断于序事”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最突出的笔法之一,其述而不作,据事直书,托他人之口写我言的表现,对新闻写作中的“用事实说话”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人作史,讲究的是“寓论断于序事”,到了当代,这个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历史学家们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八十年代,黄仁宇的著作着实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后来的吴思、张鸣、易中天、张宏杰,包括从网络走到前台的当年明月,每个人的出现都带来一股热潮。历史的写法有N种,N的数值在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6.
舒骅 《新闻界》2008,(2):108-109
本文以史家笔法中最为突出的"史论"笔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笔法,以《焦点访谈》为分析文本,审视和剖析史家笔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评论,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夹叙夹议式的,评论与事实叙述紧密结合,把评论渗透在事实叙述的过程之中。顾炎武把这种评论形式总结成“于序事中寓论断”;同时认为,古代史家只有  相似文献   

8.
刘凡 《新闻前哨》2007,(1):52-53
湖南卫视的《晚间》自改版以来,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受到观众好评,收视率节节攀升。《晚间》的成功,来自它在事、声、播上鲜明的电视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报道的事,即新闻题材的选择,选择有“情”有“趣”的事,“有看头的新闻”,寓“理”于“情”。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亦称小通讯)。它是“寓情于事,以情感人;寓理于事,以事显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故事篇幅短小,生动活泼,又有故事的特有魅力,很受读者的喜爱。好的新闻故事,要有新颖、深刻的主题,而这样的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是靠题材来体现的。所以,写好新闻故事必须精心选材。作为写人记事的新闻故事,它的选材自然要着眼于选“事”。新闻故事中的事和一般新闻中的事,有相同点,也有不  相似文献   

10.
史家叙事,既求简练,亦求蓄意,把作者的观点寄托在事件之中,在事中寓理、寓情、寓气,寓识,隐去一切议论痕迹,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叙事当以穷尽事理为主要目的,字面上看来在叙事,其实在说明蕴于事中之理。清人刘熙载称赞司马迁的史笔:“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主即道理,客即事实,把道理藏于事实之中,通过叙述娓娓道来,才真正称得上精微奥妙的笔法。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写了从将相失和到将相和的全过程。虽然作者没有站出来直接说理,但“主意”已寓于“客位”:将相失和的原因是争个人名位的高低,一旦捐弃个人名位,以国家大局为重,他们便结成刎颈之交。“寓主意于客位”的写法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由事实站出来说话总比空讲道理更能使人相信,离开事实的空讲,读者总感到缺乏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11.
"寓论断于叙事"是历史文献记录历史的主要笔法之一,本文试图借鉴这种笔法,探讨在电视报道这种鲜活的叙事方式中,如何巧妙地传递信息、表达意见。  相似文献   

12.
《“小改”也好》是篇赞扬式新闻小言论。它以在改革潮流中涌现出的小浪花——某邮电局立足便民搞改革的喜人新事,作为赞扬对象,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价值,寓针砭于赞誉之中,以个别激励一般,推动着改革的风帆破浪向前。文章发表于1984年9月1日的辽宁日报“每事议”专栏。在当今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重读这篇短文,依然感到十分亲切。而它的赞扬特点和写作方法,也值得研究和借鉴。赞誉之中寓针砭要写好赞扬式小言论,无疑要着力于对赞颂对象进行赞誉和  相似文献   

13.
言论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系统,以分析论证为主的文体。但言论总是有感而发,缘事立论,离不开叙事。叙事在言论写作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诸如:借助于叙事挑开话题,借助于叙事吸引读者(听众),借助于叙事引发议论,借助于叙事活跃文风等。清代刘熙载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可见,叙事是言论写作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言论中的叙事,既不同于新闻报道,有头有尾,五要素俱全,也不同于通讯、小说,铺采摛文,以情节制胜。言论中的叙事,或为由头,或作论据,或代议论,是为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宣传三元素:事、理、情宣传要讲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宣传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涯”。宣传要动之以情,“爱之愈切,知之愈深”。事实、道理、感情,构成宣传的三大元素。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选用的事实要真实、新鲜、典型、有必然性和与人民生活的接近性。搞宣传当然要讲理,但这个理要讲得好很不容易,可取之法:(一)逻辑推理,可用引证、比较、喻证、反证等法,以求“巧而理至”。(二)寓理于事。即寓道理于事实的叙述之中。(三)分析阐述,即就实论虚、就事论理。感情宣传方法很多,形象化、人情味,调动艺术手段,采用感情词语,表达真情实感等等,为的是收到更佳的宣传效果。智慧的启迪(理性),知识的滋润(事实、材料),感情的共鸣,历来是宣传的三昧。  相似文献   

15.
所谓“《春秋》笔法”(也说“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据说一开始主要用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新闻故事,要较好地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除了要有一个深刻隽永的主题,还要在精当地选材上下功夫。新闻故事是“以事显理、寓事于理”的体裁,它的选材自然要着眼于选事。同时,新闻故事中的“事”又有别于一般事件性新闻中的“事”。因此,它的题材选择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选择新鲜的事。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着新闻故事的选材必须是新鲜的。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指出过的,“盖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如敝履也”。但是,仅仅着眼于时间上的迅速及时还远远不  相似文献   

17.
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增订重版的《“鬼神”的秘密》,是一本寓哲理于知识之中、寓教育于趣谈之内的通俗读物。它引人入胜,指破迷津。“鬼神”迷信观念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并未完全破除。街头巷尾,不乏“算命”“看相”的人,庙宇内外,亦有拜佛求神之事。一些迷信群众,被骗得神思恍惚,或者心慌意乱,或者人财两空。愚昧之至者,喜笑颜开亦有之。诚然,这种愚昧落后的状况并非社会思  相似文献   

18.
尹明珠 《大观周刊》2011,(32):151-151
寓言,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相似文献   

19.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确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烙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干”的宣传效果。 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 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某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干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诗有“诗眼”,文有文  相似文献   

20.
人是有感情的,阐发理论,只能以理服人,却不能以情动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上的震动及其潜移默化效用,是任何理论教育所无法做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是乎情。”新闻写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感情好像翅膀,能使通讯产生飞腾的力量。满怀激情地写作,思维和词句就会泉涌而出,一挥而就。所以,在通讯的采写中,要摆正“情”与“事”的关系,以事寓情,以情连事,把形象思维的重心放在“情”字上。通讯的抒情方法,不同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