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全年上学制”(year-round school)学校是在美国中小学择校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形式。本文对美国“全年上学制”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选择"在家上学"的美国家庭越来越多。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家上学"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文章分析了美国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家庭特点,以及"在家上学"的立法情况和这种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及产生的效果。美国的"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是一种在学校之外(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由父母或监护人对其子女或被监护人主导实施的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家上学”现象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一现象的评论和研究也从舆论热点转移到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大多数研究学者都是以教育学问题的立场对“在家上学”的内涵、原因、现状及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而以社会学问题的视角,对引发“在家上学”现象的社会化因素、“在家上学”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其面临的社会困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将会在学校教育追求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改革趋势下,对今后“在家上学”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的迅猛发展源于多种力量的推动。在教育理念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基础,它同时也得益于教育私有化理念的影响;在政治方面,美国政治文化中反主流倾向的发展、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和机构的积极活动对于"在家上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公众对宗教祈祷的强烈要求和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不满也是推动"在家上学"现象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郊区化进程、网络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在家上学"现象的兴盛。  相似文献   

5.
冯晓艳 《考试周刊》2012,(65):10-11
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从历史学发展来看,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文章从科尔曼报告的视角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当众多发展中国家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课堂之时,美国却有越来越多K1-12阶段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在家中上学,家长充任教学之责,美国人称之为”在家上学”(Hom e school-ing)。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在家上学”呢?相对于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利弊何在?在文章中,作者简述了“在家上学”的历史和现状,概括阐述了这首独特的教育形式可能具有的优点和局限之处,以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母婴世界》2012,(9):110-111
什么是homeschooling?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一些欧洲国家称之为“家庭教育”(homeeducation)。如今的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的形成动因、“在家上学”的利与弊、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在家上学”现象这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在家上学”是在学校教育制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家长依据自己的教育意愿兼顾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自主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家上学”在全美实现合法化后,这种形式获得了更多的生长资源,特别是与公立学校的合作不断增加,促使“在家在校”教育类型的出现.虽然争议不断,许多家长也在自力更生与融合发展之间进行着艰苦地抉择,但“在家上学”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合作会继续下去,“在家在校”教育类型也彰显出成长的活力,这体现出教育部门对“在家上学”的关注,反映了“在家上学”的成长路径不断开阔.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开始逐渐引起社会的诸多重视。这个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体制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中指出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教育的过程,包括教育资源投入均等、教育资源对学生成就产生的效力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享受高质量教育机会均等和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即教育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研究始于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James S.Coleman)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报告,并自此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研究旨趣在于通过比较学校之间差异,探求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有效因素,从而改进学校、提高效能。经过几十年的持续研究、实践与反思,研究的视角、取向、重点等不断的转变,概念本身亦得以拓展和延伸。与他们相比,我国学校效能研究起步较晚,并以介绍描述为主,实践中效能意识也一直较为淡漠。  相似文献   

12.
对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足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解高等教育公平的概念范畴:分配 经济学认为,公平的本质在于它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在教育经济学领域,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的占有实质上也是社会成员之间对高等教育产品的分配。“科尔曼报告”在定义教育机会均等时实际上也是从“分配”的范畴加以界定的,该报告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教育系统对教育产品(goods)在各个不同学生组别中的分配从总体上应该是平等的。尽管对教育产品的具体描述有所不同,但从分配的角度界定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在家上学”与义务教育制度的“强制入学”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各国的应对并不相同.作为“在家上学”较为活跃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州逐渐承认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但其法律渊源较为复杂.本文考察了美国各州“在家上学”的立法状况,试图厘清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并认为美国“在家上学”的法律渊源呈现出“重权利、多选择、渐进而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家上学"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家庭为基础的、除学校教育之外可供受教育者选择的一种教育形式。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家上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涉及立法、影响和效果,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在家上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扩大化和正规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在家上学"发展趋势对我国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尔曼报告"即<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报告>,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该报告是在美国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实践需求推动下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有相通之处.联系我国已有关于教育公平监测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讨论"科尔曼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检测项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首先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其次是依据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调查和收集相关的差异信息,特别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第三是寻找和选择对教育公平比较敏感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共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近期编发简报,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落实八项措施解决群众反映的“上学难”问题。自治区教育厅把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上学难”问题,实现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目标,作为切实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是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几个月来,全区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9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38.8万平方米,建设寄宿制项目学校174所,建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95所,初步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同时,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推进农村中…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学校效能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4年美国学者科尔曼(James Coleman)为了调查美国教育的平等问题而于1966年发表了《教育机会均等报告》以来,学校效能问题研究引起了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广泛注意,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学校效能进行初步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来思考当代我国学校效能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行了强调。当前,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凸显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2)就学机会均等,即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率的人数,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