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谈翻译中的寓“神似”于“形似”于崇洛,于立亭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实践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鲁迅先生则主张“直译”,傅雷从亲身体验中又以“神似”立论。实际上,当译文能比较完美而又恰切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不管“意译”还是“直译”都可视为翻...  相似文献   

2.
翻译浅谈     
(一)翻译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翻译史约始于近二千年前佛经的翻译。直到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在他翻译英国十九世纪科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一书的卷首《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我国翻译界才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开创了近代翻译学说这门“新学”。严复之前一些翻译家也曾有过对翻译标准的探索。如唐代的玄奘提出过“既须求真,  相似文献   

3.
论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葛志宏翻译标准是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纵观我国翻译史,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理论主张,乃是我国翻译标准的最初较完整的厦...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翻译的信与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学翻译的信与美原则锡泉自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以来,于今已快一百年了。近一个世纪里,译界围绕着翻译原则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歇过。这个话题确是老生常谈,本文只希望借此旧调,重弹一曲,奏出一点儿新意来。本文的议题是谈文...  相似文献   

5.
1 自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天演论·译例言》,1901年)以来,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段时期中,对于“信、达、雅”这一著名翻译原则,人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许多成就卓著的老翻译家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1931年,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二心集》)。1932年,林语堂提出翻译“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翻译论》)。傅雷先生把翻  相似文献   

6.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指导作用。“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中“信”为首,即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能随意增减意思。但是纵览各式翻译发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信”从一种绝对的翻译标准演变成了相对的灵活的标准。勒菲弗尔认为,决定翻译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相似文献   

7.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又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准则。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学古雅。近百年来,许多翻译工作者都将其作为翻译的标准。同时,对于“信、达、雅”的研究和探讨也一直延续至今。 从严复提出“译事三难”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段时期,“信、达、雅”都倍受赞赏。然而,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它就开始遭到争议。从此,围绕着“信、达、雅”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笔者初步统计,1898年至1992年散见于我国各种报刊、杂志、书籍  相似文献   

10.
一 无论面对何种文体,翻译都应以真实准确为第一要素,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提“信、达、雅。“信”位居其首,指意义不背原文,在此基础上“达”和“雅”才有所本。纵观中西翻译史,“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乃至当代影响巨大的“对等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阐释学”等等翻译理论的奋力开拓、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1.
对照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原文和英语译文,揭示在宾语省略这一方面英语和古代汉语之间存在的明显不同。遵循这一特点,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达到翻译"信"、"达"、"雅"三个标准中"信"这一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李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69+173-169,173
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及德国功能主义学说的"目的论",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的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严复的译论带有浓厚的中式思维特点,倾向于主观、感性;而"目的论"受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影响,则倾向于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如果要做到严复先生"信""达""雅"原则中的第一条:"信",就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本文试图通过从语法、词义和上下文三个方面分析一些误译的例子,说明正确理解英语对于英译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 E.A.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 ,然后简要阐述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说及其发展 ,最后分析了两者的相通和相异之点 ,以及翻译理论界新旧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表述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大多未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原文,而《译例言》原文确实又比较难懂,因此有必要对《译例言》及其所述"信达雅"作彻底的研究分析。本文先对《译例言》全文进行校勘和解释,解决文本的正确理解问题,接着根据《译例言》画出"信达雅模型图",揭示"信达雅"实际所指对象,并深入分析"信达雅"的含义,最后分析出严复事实上还对译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6.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与北京市顺义区教委联合进行了长达5年的“大学与小学联合的教师培训与教学改进行动”,探索并总结出“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贴近学科,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与教学改进模式。这一模式将大学与小学、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扎实地统一在了一起,建立起了“知”“行”并进互促的专业发展模式,成为小学教师提升教育理解、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郭建中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文章中将翻译三原则的第三原则的译文由"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修改成了"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郭教授的修改比较好地表达了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的确切内涵。深入研究发现,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修改后的译文还必须进一步修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中的ease不能翻译成"通顺",可以修改成"自然流畅"。严复的翻译标准也是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9.
如东话"果VP"句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泰方言如东话的“果VP”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由于焦点的不同 ,“果VP”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有所不同。当“果VP”存在疑问焦点时 ,若疑问焦点是成分焦点“VP” ,则基式“果VP”和变式“(果 )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复问句 ;若疑问焦点是命题焦点 ,则变式“(果 )VP嗒”、“果就VP啊”、“果还曾VP啊”、“不VP啊”接近于是非问句。当“果VP”不存在疑问焦点时 ,变式“(果 )VP啊”、“(果 )VP嗒”、“果不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问句 ,变式“就VP啊”、“还曾VP啊”则接近于感叹句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是目前中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而大众文化中喜剧性、游戏性娱乐文化尤其势头强劲。它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有明晰的发展线索,这就是从“大话”到“恶搞”。它取得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其中的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它的文化精神是尤其需要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