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文化视野下对《宠儿》主人公塞丝人生历程的审视,对照作者莫里森个人经历,认为二者实际上都是以黑人文化的回归为基础的自我完善,是作者自身对黑人文化找寻在作品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思想意义极其深刻的作品.作者从一个黑人女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批判了黑人价值观念的失落和种族身份的迷失,揭露了黑人社会和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黑人未来的命运走向做出积极的思考.笔者认为托尼·莫里森与黑人男作家不同的是在她的这部作品中很少见到激愤抗议之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黑人文化客观而冷静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审视.  相似文献   

3.
王维维 《文教资料》2009,(14):19-20
托尼&#183;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视。剖析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女性意识的缺失的原因,旨在呼唤黑人女性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关爱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5.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部反思和拷问美国历史的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1855-1873年美国奴隶制时期,以及南方重建时期的历史问题,为非裔美国人和所有美国人重新"记忆"那段历史提供了思考的平台,体现了莫里森浓郁的历史意识.虽然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却是一个从黑人主体视角审视下的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重构的作品.小说从黑人主体视角出发,匡正了被白人主流文化扭曲的历史描述和黑人形象,为重塑黑人民族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旨在研究作者从黑人主体视域出发对历史文本进行的文学重构.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逃离母题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沉淀,已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母题之一。逃离母题是莫里森创作的最主要的母题之一,贯穿子小说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各个层面。逃离的主人公大多出自弱势国家和民族,莫里森借助逃离主题让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黑人的生存状态,有力地展现了黑人奴隶所经受的身心折磨以及现代自由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排挤下的精神困境。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揭示美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展现莫里森对黑人种族和美国社会所抱有的文化理想,进而补充和完善国内有关莫里森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逃离母题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沉淀,已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母题之一。逃离母题是莫里森创作的最主要的母题之一,贯穿于小说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各个层面。逃离的主人公大多出自弱势国家和民族,莫里森借助逃离主题让处于弱势的黑人群体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黑人的生存状态,有力地展现了黑人奴隶所经受的身心折磨以及现代自由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排挤下的精神困境。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揭示美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展现莫里森对黑人种族和美国社会所抱有的文化理想,进而补充和完善国内有关莫里森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深刻关注黑人的身份和命运问题,谱写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本论文通过对比小说中两个相似的黑人家庭对白人文化统治的不同反应,分析导致其截然不同命运的根源,探讨莫里森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9.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里建构黑人文化身份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一大主题。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创作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汤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黑人形象,描绘出从蓄奴制到种族歧视种种境况下黑人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存在于美国社会以及黑人自身的复杂问题。并且,她还深入黑人内部,从黑人自身出发,探索解决黑人问题的途径。而黑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几乎贯穿于莫里森的所有作品中,本文拟用非洲文化传统中的集体主义思想来探讨其作品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16.
吴迎春 《海外英语》2012,(3):216-218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奴隶叙述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中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述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作品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其对黑人群体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生死观。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尝试就莫里森的几部代表性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类型和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黑人如何完成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从而更清楚地解悟莫里森如何借死亡的书写来再现黑人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重构黑人民族记忆,明晓莫里森主张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赋予死亡的意义和情感指向,以期为研究与莫里森有相似政治际遇和生活经历的其他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家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重要意象——树,长期以来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借助这一意象关注了非洲文化在美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的命运,使得黑人文化在奴隶制下的创伤、黑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黑人文化对黑人子民的召唤和黑人对非洲文化的向往与回归都在树这一意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小说以自己作为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为依托 ,从一个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 ,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黑娃》通过对黑人女性的分析 ,阐释了托妮·莫里森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托尼·莫里森作品《爵士乐》中的城市空间书写着手,指出黑人在城市的生活空间被局限在某一区域,心理空间也随之发生错位的现象,认为其原因在于黑人远离南方家园的保护范围,使得城市得以从身体和精神层面将他们与黑人文化隔绝。在莫里森看来,为了获得生存空间,黑人可以采取在城市建立黑人社群的方法重构城市空间。通过对黑人城市生活的书写,莫里森向读者揭示了城市的异化作用,同时还表达了她对黑人文化救赎性功能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