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点染原是绘画术语。点,重笔勾勒,点缀景物,突出主体。染,淡笔晕染,渲染色彩,烘托环境。文学作品中的"点"是点示,点明情感、内蕴;"染"是紧承旨意,渲染烘托,铺陈景物,升华意境。画家绘画,诗人写诗,常用点染技巧。诗词绘画一经点染,便情韵悠悠,饶有神味。"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技巧也便自然被借用到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的"点",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用简明  相似文献   

2.
张可久的散曲中多对景物的描写,并通过景语来表达情语。本文将以张可久的两首代表性散曲为例,分析讨论张可久散曲中的景语和情语的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步骤一用中侧锋画鹅、荷叶、杂草。步骤二用墨色点染鹅的羽片,用墨青色点染荷叶,注意荷叶茎脉留白。墨绿色点染杂草,朱加少量墨色罩染鹅的羽片,细心渲染头部。步骤三用淡绿色罩染荷叶、杂草,以赭黄色点染荷叶,表达一叶知秋的感觉。用淡花青画水,留出波纹。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化用绘画的点染手法,将诗词的虚实手法表现得极为淋漓尽致.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  相似文献   

5.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吟咏秋天的诗文实在不少。有人用文字白描秋日丰收的喜悦,也有人在秋风秋雨里感叹岁月的蹉跎。秋,被人们信手拈来,便有了灵魂,便鲜活起来。点染结合,情景相生。点,即点示出所要抒写的人物情事;染,即用景物环境来渲染烘托。有点有染,点染结合,才能使情景相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离别”是点,“冷落清秋节”则是从季节、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渲染。但词人仍感意境单薄,渲染的笔墨不够具体、形象、微妙,于是又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相似文献   

7.
语码混用是指以一种语码为主,再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本文从汉英语码混用流行语入手探讨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功能、心理基础。该表达新颖奇特。简洁生动;抢眼醒目,妙趣横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点染?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可是,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这种手法的理解还很肤浅,还很朦胧,自己不能举例,也不会赏析,或是赏析时表述不清。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9.
模糊表达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其主要形式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不同领域文本中的模糊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该文结合条款实例探讨了国际商务合同中模糊表达的使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模糊表达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其主要形式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不同领域文本中的模糊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该文结合条款实例探讨了国际商务合同中模糊表达的使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如陆  相似文献   

12.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染穿插交织等。...  相似文献   

13.
点染,原专指画家点笔染翰,后被诗人词家借用过来,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一文中论点染的话是颇为精辟的:"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熙载这  相似文献   

14.
电子语篇是一种新型的语篇类型,其独特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对电子语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双重意义。文章以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为依据,对比分析朋友之间英文电子邮件语篇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的异同点,揭示语言与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同时,语域理论对外语口语和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凤辉 《海外英语》2011,(9):177-178
随着英语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功能意念的理解表达。不仅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逐步发展在语篇水平上进行的交际能力。毋庸置疑,语篇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该文主要结合语篇特征分析和语境理论两方面来探讨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实际操作性,让语篇研究为英语教学服务,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和国画之间有许多技法是相互借鉴的,有所谓"诗画本一律"之说,水墨画中常借墨的浓淡来点染画意,而我国诗人在创作中也有意或无意运用此种手法,可谓异曲同工。"点"就是指出诗词中作者主观的情感感受,开门见山地将诗作中的情感以及寓意表露无遗,使读者可以对诗作有宏观的认知;"染",就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诗作所内含的情感,使读者对诗作的认识和理解更上一层楼。简而言之,"点染"就是一种写情写景的手法,因而凡是"点染"之处,既是"情"和"景"的交汇,又是"虚"与"实"的交融,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其中“点染”二字,多被目为一般动词。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方式。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前者如南宋陆游《剑南诗草·掩门》云:“点染聊成字,呻吟近似诗。”后者如北齐额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载:“武烈太子(萧子芳)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以词学集成…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六册《语文》147页《宋词两首》的“自读提示”中说:“作者〈柳永〉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对于其中“点染”一词,就有人问及它只是一般的动词,还是别有意义。 就此处,说“点染”是一般动词,是没错的;但说它另有意义,也是没错的,阅为它还是一种修辞格。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或写画。前者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洲·杂艺》所载:“武烈太子〈萧子方〉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后者如南宋陆游《剑南诗草·掩门》所云:“点染聊成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经常为人们所用以表达某种感情,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通过分析其功能、其构成及英汉委婉语表达,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委婉语.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经常为人们所用以表达某种感情,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通过分析其功能、其构成及英汉委婉语表达,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委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