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历史主义审视奈保尔的《河湾》,作者自我文化身份的复杂“自我塑造”对该文本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奈保尔在叙述策略上采用异乡人视角和西方意识形态立场,使文本叙述陷入分裂和自我悖反的尴尬境地.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有意选取非洲民族革命中一些负面历史作为“故事”链元素,建构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模式,在客观上去除了非洲民族解放的革命性和神圣性,成为其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大河湾》是V.S.奈保尔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萨林姆、因达尔等异乡人在文化罅隙中漂泊流亡的故事。本文借助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维度解读《大河湾》的空间叙事策略。地志空间聚焦地理位置的并置,体现非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时空体空间以人物的状态和行动轨迹为重点,揭示流散者的精神困境;文本空间依托语言选择、线性时序以及视角转化等叙事技巧,深化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6,(1):13-17
押近年来,贾平凹着力于对乡土书写的回归,以求赋予其更为宽广的时代内涵。新作《老生》凭借民间唱师的身份和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意图勾勒历史的面貌。"我"在两层叙事文本中因叙事身份多样性和存在方式的边缘化特点,客观地展现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表现出作家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真相时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其中《山海经》作为小说重要的关照性文本,二者在叙事时空的不同维度上彼此呼应,并在外在的时间线性关系上形成对话。作家以此为依托进行历史叙述,凭借个人记忆对跨度巨大的时间进行梳理,在对历史真实的消解与构建中思考着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较为细致解读艾芜小说《山峡中》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文本的显在与潜在意义、由显在和潜在意义形成的文本分裂、以及文本分裂感如何在很大程度被消解的原因,进而认为《山峡中》是一个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生存意义的故事,一个寻找内在精神家园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娇女》关注的中心不是历史场景再现,而是奴隶制带给人们心灵的伤害和自我的迷失。莫里森以充满生机和诗意的文学叙述,不仅指出了历史造成的自我分裂的现实,而且提供了分裂自我重新整合的方案:借助记忆的疗救功能和社区的抚育力量。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下的小说创作展开形式实验革命,打造出叙事与语言的狂欢场景,但在叙事策略上过度用力,诋毁了文本的分寸感,陷入语言游戏的漩涡,消解了文本的意义向度。文章将糅合叙述者、叙述语言、叙述内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阎连科《坚硬如水》这一典型实验文本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8.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关汉卿元杂剧公案戏代表作之一,可简称《蝴蝶梦》.《蝴蝶梦》结合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剧性”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剧情发展弥漫着浓郁悲剧气氛,但关汉卿却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喜剧形式落幕,让《蝴蝶梦》戴上“喜剧”的光环,产生明显反讽效果.“以悲剧叙述,以喜剧结局”根源在于:元杂剧创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伦理观念惩恶扬善的历史要求;以不现实喜剧结尾消解“悲剧”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对《眺望时间消逝》的追忆是《请女人猜谜》的所指,对所指的追寻是小说叙述的动力。两个文本的互相交织、侵占、消解,又使这种叙述的愿望无法实现,陷入无法满足的、无限循环的叙述欲望中。文本在追忆小说的内容时,也回忆了小说《眺望时间消逝》的构思,体现了元小说的写法。两个文本的互相交织、侵占、消解,体现了互文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远山淡影》中,回忆叙述中叙述者的自我分裂是造成小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的分裂代表日本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作为移民的叙述者在文化隔阂下对本土民族身份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是自我分裂的原因,也是自我救赎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1.
《品质》①作为一篇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同故事叙述”②文本.高尔斯华绥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我”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受传统叙事学理论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对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关注得不够.致使文本的阅读意义与教学价值受到一定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一批重要的非洲裔女作家的新奴隶叙述文本相继问世,不断的引起学界的关注。新奴隶叙述文本常以黑奴史为主题,以黑奴为主人公,重访非裔美国文学中关于黑人主体、黑奴史和黑人文化的再现问题。玛格丽特·沃克的《欢乐》被认为是第一部重要的新奴隶叙述,它的叙述改造了传统奴隶叙述的叙述模式。从主题模式、叙述对象、叙述形式等方面将《欢乐》的叙述与传统奴隶叙述进行对比,以期发现《欢乐》与传统奴隶叙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话语构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东西方历史文本《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对同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的历史叙述异同,指出两者在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立足点、叙述深度和时间指示、结构编排、叙述语选择上。而后本文探讨了对比分析所反映出的历史叙述"曲解故事"的基调和其通过深层话语空间所展现的价值判断立场,特别对客观史实叙述中的主观认知倾向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叙述的意义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客观展现过去的事实,而是通过话语构建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立场。  相似文献   

15.
邹赞 《青海师专学报》2011,31(2):123-126
通过细读小说文本,采用叙事学关于叙述视角的理论对《铁皮鼓》进行分析发现:《铁皮鼓》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总框架内融合了仰视角、叙述主体自我物化、旁观视角等多元视角形式,其叙事风格融荒诞、真实、反讽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出发,对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儿的小说《河湾》作了分析,认为整部小说就是一部后殖民社会主体在独立后对自我属性寻求界定的过程。小说着重揭示了移民后裔由于多元文化背景造成其民族,文化身份分裂,最终寻求自我归属无望,走向流亡之路。本土人由于其精神上仍受奴役的状态,不能界定自我反而更加的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7.
姚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8-60,82
《呼兰河传》的魅力来自萧红对叙述视角的自觉选取,多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换,使得文本超越了自我故事的讲述层面,上升为对人类生存本真状态的文化关注。本文拟通过解读《呼兰河传》叙述视角的途径,探寻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8.
李浩 《文教资料》2012,(32):18-20
《晏子春秋.内篇谏》各个故事之间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故事表层遵循了一定的叙述模式,寄托了编纂者的政治理想,迎合了民间意识形态的独特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上下文的自我背反与自我否定又消解了"贤相劝谏——君王采纳——政通人和"叙事模式所营造的"似真性"幻觉,体现出文本内容丰富性与现实政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郭小川的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完成于1957年12月18日。由张子良、王吉呈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一个和八个》,发表于《长安》1983年第11期。由张军钊导演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正式公映于1985年夏。《一个和八个》的故事,由三种形式叙述之并形成文本,这就具备了叙述学的三大要素:故事、叙述、文本。叙事诗是诗化的故事。电影是画面化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在长期的审美经验中,电影被视为唱诗的艺术。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比其他艺术家更贴近哲学。第五代导演则力求贴近诗人。电影文学编剧则成为诗和电影的中介。《一个和八个》是我国银幕上第一次将诗移植成电影的真正成功! 那么,在叙述学研究中,叙事诗与电影是否具有共同的叙述特征呢?它们在故事的叙述  相似文献   

20.
韩艳  黄健人 《文教资料》2006,(20):89-90
在《河湾》中,奈保尔通过描写一个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对前宗主国的盲目模仿,揭示了该国独立后仍不能摆脱困境的原因。奈保尔认为,不切实际的殖民模仿并不能实现对宗主国统治的彻底颠覆,而只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河湾》的殖民模仿主题,肯定了奈保尔非洲要由非洲人统治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