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书法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书法技艺、轻为人处事教育的问题,这种"片面美育"观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高校书法教育只有确立"完全美育"观,充分发挥其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健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情操,增进学识修养,促进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辉 《华章》2011,(16)
本文以美育的功能为出发点,分析了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及新型人才等方面的至关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美育是美的教育、情感(美感)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综合,缺乏美育这一审美素质,素质教育结构则是不健全的,只有重视美育、发展美育事业,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以迎接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大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谛,有助于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介绍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原则,重点探究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大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谛,有助于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介绍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基本原则,重点探究高校美育工作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美育巳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学美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统一于同一培养目标之下.真正的美育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普通动物学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挖掘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把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强化美育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着重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同时并列为人才培养目标,这在建国以来教育发展史上是首次,足以见得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因此,加强美育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就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研究课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素质教育。美育则是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创…  相似文献   

7.
书法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书法技艺、轻为人处事教育的问题,这种"片面美育"观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高校书法教育只有确立"完全美育"观,充分发挥其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健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情操,增进学识修养,促进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王靖敏高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德育、智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美育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正确的审美观,美育的作用能增进大学生对体育的...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美育,自古就紧密相连,体育主要是锻炼人们健壮的体格,而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美的感觉能力,将体育与美育更好的有机结合,使力与美境界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体育美育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的教育是一种模式教育、类型教育,而高校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主力军,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专门…  相似文献   

10.
胡春红 《河南教育》2007,(12):72-73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美的表现、追求和创造,而美育中也包含着人体美、健康美、仪态美的教育内容.体育要与美育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郑锋 《毕节学院学报》2008,26(2):119-122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同样也是体育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大学体育教育为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基本条件,高校体育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发展施加多维度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应让体育教育发挥其体育的多重功能,其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一、大学日常生活美育意义的界定 审美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说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大学生活则是与青春年华相匹配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完美人格,日常生活美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完美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日常生活美育的含义相当广泛,本文所指的日常生活美育主要是指大学生课内学习之外的闲暇生活美育,包括人的美、环境美、人际关系的美。其中,人的美是大学日常生活美育的核心。发掘日常生活美育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就其教育现状看,还未引起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和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关系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大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并且分析了高校体育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从高校体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渲染课堂气氛,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致力于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贾宝华 《考试周刊》2013,(9):113-114
随着现代美学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体育对美育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大学生的灵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探讨体育和美育教育如何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将美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心理,树立爱美、护美的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一世纪第一需要的是人才,且是综合质量的人才。为促进新世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基本体育技能的培育,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提高其修养和能力,凸显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本文在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作用并提供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蕴藏着许多美育教育资源,它不仅能给学生创设美育环境和氛围,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与启迪。如何让学生感知这些美,也是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运动能力、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而大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高峰阶段,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强健的体魄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体育行为的养成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知行脱节,主客观评价矛盾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社会体育行为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知信行行为干预理论,可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有效整合学校、社会体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社会体育实践能力,完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对实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大学体育教育核心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增强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在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快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故美学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书法艺术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堂"熏陶型"情感场的构建,创设高校书法教育新视觉,使书法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填补大学教育中课堂美育功能的缺失,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造就健康有为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