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行法是英诗常见的写作形式,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常常使用跨行,其无韵诗的跨行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翻译莎剧无韵诗时,可采取"移植"莎剧无韵诗跨行现象的节奏形式,即以顿代步、韵脚散押、巧用领字,以期为英诗中跨行法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京剧莎剧<王子复仇记>实现了京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替换与重塑.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京剧<王子复仇记>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互文关系,即表现为借鉴的"互文性主题"与表现为再造的"音舞性主题".  相似文献   

3.
莎剧三题     
一、台词语体,因人而易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物台词大部分是用无韵诗(blank verse)写成,少部分是散文,极少部分是押韵对句。所谓无韵诗,就是每行有抑扬格音步五个,共十音节一行。“无韵”是指不用脚韵。 什么人物用无韵诗体讲话,什么人物用散文体讲话,这在莎剧中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通常是重要角色讲话用无韵诗体,次要角色讲话用散文体;而往往重要角色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次要角色则往往地位低下。在《裘力斯·凯撒》一剧的开始那场戏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呈日趋繁荣趋势,演出形式以话剧为主,兼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高校的演出构成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一环.但是,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从事莎剧演出的学生戏剧艺术素养相对欠缺,表演手段贫乏,演出缺乏表现力,随意性较大等.高校校园莎剧演出的繁荣,近年来已经成为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质量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越剧作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将戏剧性与抒情性、表现性、哲理性与音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越剧《天长地久》实现了越剧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互文性。通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转型,同时也诠释了莎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主题。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天长地久》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相比于其他莎剧改写者,查尔斯·马洛维奇虽在创作视角上受导演思维的影响,但其著名的"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式"作品则是一种"马洛维奇+莎士比亚=莎士比"模式下的后现代改写创作。虽然他在改写时以莎剧为源文本、创作元素及意义参照点,但他所追求的却是对原莎剧的延伸和超越。就其改写过程而言,他所实践的是一个"弑父"式的再写之旅,而非导演改编者所追求的对莎剧的再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7.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居4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居4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影响,作为基督教重要母题之一——罪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莎剧的四个类型出发,探讨罪在莎剧中的表现:它或者成为莎剧的重要题材,构成莎剧内在的情节结构,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或者作为莎剧戏剧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强了莎剧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11.
威廉·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其作品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作为一代大文豪,莎士比亚作品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以戏剧为出发点,结合威尔第的歌剧,从社会因素、歌剧传统、莎剧所蕴含的音乐性等分析莎剧提供给歌剧改编的巨大空间.同时通过相互对比又突显出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特有的技巧和意图,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词汇研究是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词汇研究对莎剧评论和莎剧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对20世纪中后期英美莎士比亚语言研究中的词汇研究进行考察,发现莎剧中的词类转化、创新词、喜剧性用词错误等方面有诸多特点,实例也说明词汇研究在莎剧翻译中确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在《威尼斯商人》的翻译过程中,采取化韵文为散文的做法,充分照顾莎士比亚原剧"无韵诗"的语体特点,在汉语词汇、节奏、声调等诸方面采取多种变通手段,从而忠实地再现了原作意境。此外,梁实秋对"雅"的尊奉与追求,以及对"俗"的锤炼与升华,使得译作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卢忱 《文教资料》2014,(23):69-70
本文从文化研究关键词"拟像"出发,研究近年来一类特征鲜明的莎剧电影改编策略,即将莎剧故事情节置换到不同的时代和地点。这种改编策略敞开了原作的时空边界,欢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视觉意象和符号参与到对莎剧原作的阐释和再创作中,体现了莎剧电影与视觉文化其他媒介在视觉符号方面的互动与互文。  相似文献   

16.
莎剧中的称谓语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称谓语在莎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称谓语的确切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剧语言的奥妙。同时,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把称谓语的原意传达出来,这是莎剧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在近400年的戏剧舞台上,莎剧的上演长盛不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呈现出绚丽多彩甚至荒诞怪异的新的演出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