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潘萃灵  沈颖 《江西教育》2023,(19):84-85
基础教育阶段的线上直播课为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挑战。如何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线上直播课的教学效率,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新方向。线上教育平台辅助下的苏州市基础教育直播课提供了线上教学设计的优秀范例。教师通过课前准备与导学设计、课中师生教学互动新模式、课后练习布置与反馈评价三个方面的设计,让教学从传统的线下向线上迁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为今后的“云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相近专业学生学习工科专业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建设、实施和效果。研究表明,基于云班课平台的化工原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与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工科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基于得实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思政课线上建设主要依托三个模块:一是内容建设与发布模块;二是课程管理模块;三是教学班管理模块。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应注意四个方面的环节:一是网页设计宜简易亲和;二是网络课程内容宜突出增益性;三是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宜占相当权重;四是网络课程与实体课程宜适时交互穿插。  相似文献   

4.
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各大高校紧急采取线上思政课模式。但是,思政课在线直播模式由于缺乏专业直播设备、直播软件不完善、网络拥堵等各种现实困难,开展线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便尤为重要。线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借用通讯平台,解决在线直播的硬件困难,规避网络中断的突发风险。线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经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政课主题讨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在疫情特殊时期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线上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控、课下实践应用不易推进等问题,提出线上分布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本文以建立教师讲授、学生应用反馈、师生协同创新实践的良性教学体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线上授课、虚拟实验、线上应用、网络授课平台、虚拟实验平台、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节点,结合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例,研究各节点的实现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单元,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课前(线上)课中(线下线上)课后(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验证,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2020年疫情特殊时期突发情况的任务驱动,不仅加深了教学与技术的融合程度,也加速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进度。针对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完全应对疫情特殊时期教学需求的现状,文章介绍了依托雨课堂等信息化平台构建线上精准教学课堂的设计思路和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实施情况,就传统实体课堂教学和纯粹线上教学对教学生态的影响,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叶晋 《学周刊C版》2023,(18):31-33
线上教学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是将课堂延至课外,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中职思政课堂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可将新媒体技术和课程资源有机融合,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同时线上教学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线上教学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发挥、教学管理不到位等。为推进中职思政课线上教学有效实施。特从提高教师线上教学技能、整合平台资源、完善线上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互动教学平台应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等方面来解决当前线上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高校师生无法在校园内开展正常的课堂教学,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也因势利导,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现了基于超星智慧化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BOPPPS是教师开展课前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六步教学法。本文阐述了BOPPPS教学模型相关概念,并对其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主要对基于超星平台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设计与实践进行探究,即将BOPPPS教学模式融合到大学英语读写课的线上教学中,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相互补充,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外语教育面临学生学习需求日趋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外语教师应求变创新,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设"金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线下教学存在不足,不利于打造"金课"。文章以一节课为例,在吸收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将移动学习应用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以求构建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并推动高职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防疫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给全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笔者基于某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及网课平台的数据统计,以及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管理等方面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线上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体验,但同时也暴露出缺乏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学生自我管理难以把控等问题。后疫情时代高校还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等的全新变革。本文针对高校线上教学发展趋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水平与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建言献策,为高校线上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依托Canvas教学平台,分别从建设教学资源、搭建交流互动平台、设置测评考核和利用系统管理四方面阐述了中原工学院房屋建筑学课程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为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了贯通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了房屋建筑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相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微课资源利用职教云线上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根据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在企业的制作流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中的铸造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设计了9个教学项目,以“可摘局部义齿模型观测与设计”这一项目为例,分析项目教学法结合线上微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开展基于各种学习平台的线上教学是必然选择。借助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医学遗传学"线上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线上教学包括课前预习准备、课上互动与讲解、课后讨论和考核等环节,具有其特有信息量大、师生互动充分、充分的多媒体使用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线上教学为以后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经验,各高校教学部门、任课教师仍需要充分地探索、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以适应数字化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由于线上教学学生的不可控,线上教学会出现不同于线下教学的诸多问题,线上教学平台多样化、优质资源共享化和数据自动化是优势,而学生课堂上“监管难”“观课难”“动手难”却是劣势。拓展线上教学的优势,降低线上教学的劣势,是取得线上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根据“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应用线上优质慕课资源,依托雨课堂、慕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融合创新教学策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取得明显的教改成效。  相似文献   

17.
韩静 《成才之路》2020,(2):12-13
文章以计算机专业课"网页素材设计与制作"为例,依托超星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四个阶段,能够随时随地实现移动、泛在、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线上教学活动的设计线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师在课前针对线上教学所做的规划,它包括:对整门课程实施线上教学的规划、每次上课对整个单元教学流程的规划、还有在进行单元教学如何带领学生从事教学互动的规划等三部份。我们将整门课程及每次单元上课的流程规划,称为“活动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以理论思考为起点,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出发,归纳了融合教学的典型模式,阐明了教学设计过程,并设计了教学设计支架(任务单),以助力教师开展融合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出"停课不停学"开展在线教学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平台和内容服务提供商全力以赴,为全国超2亿学生线上学习提供各类保障。职业教育实现在线教学的效益,需要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方法和策略,使教师开展有效的在线混合式教学,打造高质量的线上"金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