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八斋     
冯务中 《寻根》2005,(6):102-104
今日的清华园内有八座比较有名的斋子,我称它们为“清华八斋”。“清华八斋”可以分为“前五斋”和“后三斋”。“前五斋”指的是明斋、善斋、新斋、平斋、静斋,均建干解放前;“后三斋”指的是强斋、诚斋和立斋,均建于解放后。  相似文献   

2.
何绵山 《寻根》2013,(6):47-49
斋教是台湾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宗教。 斋教信徒“不出家、不穿法衣、不剃头,以俗人身份于市井营生”,其身守正,能守戒律,奉行素食主义,以不吃肉为本位,因此被称为“食菜人”,信徒之间互称斋友,女众称“菜姑”,男众称“斋公”。台湾学者周宗贤引清礼部“祀天斋戒”项所载云:“斋教者在洁斋其身,不亵神明。  相似文献   

3.
由于道教与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有天然的联系,历史上许多高道皆为山水画名家。诚清道人对道有独特的领悟,又长期浸润在青城山,他能从山水中感悟到独特的生命体验,故其画作让人有人在画中,人在道中之感。在诚清道人笔下,一山一水皆有道意。  相似文献   

4.
谈"信"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从言。”又有“诚,信也。”以“诚”和“信”互释。“信”的含义非常丰富,诚实、真实可信、信用、信念、确定性等。这几种含义是相通的,皆以“诚”为基础作引申。“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孔子就以“文、行、忠、信”教导三千弟子。“信”作为儒家学说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流传至今。充分显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与古老而现代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强调“信”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6.
绘画篇     
正尹登尹登生卒不详,约活动于清末明国年间,字云程,号铁箫道人、芳亭,斋号小可轩、师竹楼,白族,剑川县东岭人。曾到昆明经营书画。归里以书画为生。擅山水、花鸟,山水法董其昌、倪云林,构图严谨,树石清雅;花鸟兼工带写,俏丽有姿。  相似文献   

7.
《中庸》的"诚"是合乎中道的自然显露或表现,人诚与物诚的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诚"还有生成、发展、完成的涵义。《中庸》五个著名的英译本将"诚"译为"sincerity""t rue""truth""real""realness"或者"creativity",这些翻译都只涉及了"诚"的某方面的特性,没有把"诚"的多重涵义完整呈现出来。如何在尊重源语文化,尊重典籍思想的基础之上,准确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诚"概念准确呈现于英语世界,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恢宏、壮丽的大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中国的山水画家很早便意识到更多的想象远比描摹表象更为重要。描摹自然的真实并不能彰显自然天地之大,反而会局限其中。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位居第一,以气韵为先,备受后人推崇。从公认最早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起,山水画的发展便是以一种表达的面目出现。而早期的山水无论是山石体积还是轮廓结构完全是以线条协调画面,形成装饰性很强的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9.
陆琳 《华夏文化》2001,(3):32-34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同中国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它的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葛熠 《华夏文化》2005,(2):43-45
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当数江南私家园林,即士大夫文人园林。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文化上多元走向的时代。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让封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感到岌岌可危,或为保全性命,或为寻求精神慰藉,士大夫们把目光投向自然,寄情于山水,而当时山水诗、画的流行,也推动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心斋”     
“心斋”一语,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术语,首出于莊子笔下,即所谓“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莊子·人间世》。按:以下只注篇名)显然,心斋一语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玄解道之奥义的门径提出来出来的。在现代认识论哲学的语境中,“心斋”一直被作为非理性的直观主义,神秘的直觉主义甚或不可知论加以批驳的。既便少有肯定者,那也只是在对“直觉意识”所谓“真理颗粒”的肯认上贞认着其所谓的“部分积极意义”。而无论是批评者或是肯定者,一般对心斋之内在性状都缺乏深入了悟,如:道之奥义何以由心斋证出?心斋之实质如何?其基本构成怎样?如此等等。笔者正是要在这些问题上给出“心斋”以深入的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故居     
青州城西,座落着一处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四合小院。院内主厅三间,坐北朝南,曰“归来堂”。东、西、南三面为“人杰厅”。“金石斋”、“词廊”。另有花木点缀,使这座中华传统格局的民间建筑,显得格外清淡素雅、古色古香。这就是1989年5月揭幕开馆的“李清照纪念馆”。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生于山东章丘明水一个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滋陶养成了她多方面的文字艺术才能,她通音律,善书画,长于诗词。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1107年,为避…  相似文献   

13.
张永来曾以《自然·自在》为标题,展示其一批风景画作。艺术家借山水以言志,一幅幅画面融入其拥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抒发画家“游于心”的“自在”境界和不为流俗所缚的自由舒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分茶,即宋人的一种煎茶之法,其具体的做法是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正如诚斋诗中所云:“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二者”指茶与水,通过显上人的妙手操作,茶与水一相遇,便在兔毫盏面上变幻出怪怪奇奇的图景来,忽而现出一幅悠远的景色,“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忽而又“注汤作字势嫖姚”,现出一幅劲疾的字来,煞是壮观,难怪诗人最后感慨万端:“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夷山市,面积2798平方公里,境内山水奇秀,人荟萃,是世界自然与化遗产地。到武夷山观光,无论是乘竹筏畅游九曲溪,还是登天游峰,或沿旅游线路在群峰之间游玩,随时都可看到星星点点的茶园,听导游讲茶的故事。正如当地民谣所言:“武夷山,三件宝,山奇水秀岩茶好”。  相似文献   

16.
王维在盛唐素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盛名,他不仅徜徉山水,恣情游赏自然美景,且躬行奉佛,素心淡泊,两者相合,则诗中自然呈现“本来合一、浑融一片”的禅家意趣。或许是受坐禅和寂照方式的影响,王维同孟浩然、韦应物诸人皆特别醉心于表现自然界的静态美,读其诗最愉悦的莫过于敛神屏息,体味其幽静淡雅的气韵,在清净无为、秋水澄净的禅心中观照大自然的动静喧嚣了。  相似文献   

17.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絮斋先生。袁氏《絮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爽》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先秦哲学有丰富的人格美理论,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人的行动能力、人格修养方式、人与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墨家主张"义"与"利"的统一,用以"利"求"义"的行为来追求伟大的人格一,这种以功利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观人生观是另一种身家国的同构;墨家重视人的行动能力,推崇道器相兼的君子,以具体的作为有益的物质贡献体现崇高的人格;儒家以"思诚"来修炼人格,"诚"是对天体运行变化、自然现象交替出没规律的概括,诚信体现着自然与人事的相契圆融;儒家的仁爱以智为基础,仁且智的结构决定了仁爱的合规律性。先秦哲学人格美理论的科学理性精神,对建构新历史时期的人格美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它在儒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对儒学中庸思想略作阐述。一、诚“诚”可谓是中庸的中心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一切事物的精神状态(当然主要还是针对主体自身而言)的诚,兼具本体论与认识论、修养论的  相似文献   

20.
在已发生过的以历史学记述作载体的一批分散的知识系统和话语 (discourse)系统中 ,斋号室名的结构是有固定意义的。斋号室名以“稽古爱民”为其主要传统及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文化传统 ,进入到晚清 ,为国人尤以文人所普遍继承 ,看来看去总有些为时局变迁所挤压出来的意味。本文在以往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就斋号话语的传统结构、斋号的文化内涵、历史人物斋号的时代印记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