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诗界革命论"传入韩国后,在韩国近代诗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大报刊杂志纷纷介绍梁氏诗作及其相关诗论,这对近代韩国诗坛产生了影响。其中,对申采浩提出的"东国诗界革命论"的影响最为深远。申采浩受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影响之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东国诗界革命论",构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资产阶级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已经为学术界所肯定。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针对其口号提出前前后后诗界的动向、发展、延续、影响等一系列过程做一些梳理,可以从其理论精髓和创作的内在方面,更清晰、更深入地展现晚清那批具有改良革新的政治愿望和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那场学界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4.
对南社诗人群体与“诗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学界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异处,但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承传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过分拘泥于因时移世异而表现出的两派诗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分野,而只从诗学精神的追求来看,则不难发现,无论是对诗歌功能的体认还是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南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界革命”的精神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南社诗歌是“诗界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下篇探索黄遵宪等超前的“诗界革命”理论和创作的文化背景 ,岭东诗派和诗人宋湘等是其精神文化土壤 .在“诗界革命”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嘉应现象”,岭东诗人与“诗界革命”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即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 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将“诗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截然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段是不合理的。近代的“文学革命”是与资产阶级革命一起酝酿发展的,“诗界革命”实质上还不具备真正“革命”的意义。但我们必须看到,从黄遵宪“别创新诗之论”到梁启超“诗界革命”,拉开了中国近代诗歌体式变革的序幕,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为新文学运动奏响了序曲。它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到来之前的准备和实验,从而使得“诗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上下贯通的一体。  相似文献   

8.
观照传统与现代的思维悖论对近代文学革命造成的文化困境,"诗界革命"无疑具有标本的意义。从"新学诗"到"新派诗"再到"新体诗","诗界革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和调整。思想启蒙与诗歌创新在具体实践中的龃龉,体现了近代启蒙者皈依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传统思维和逻辑结构没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转换,极大消减了"诗界革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作为“诗界革命”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提倡者。源于思想深处深沉浓厚的历史意识,在讨论近代诗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诗学的“诗史”精神,又将之与近代以新民为主旨的启蒙思想紧密联系,为新诗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作为"诗界革命"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提倡者,源于思想深处深沉浓厚的历史意识,在讨论近代诗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诗学的"诗史"精神,又将之与近代以新民为主旨的启蒙思想紧密联系,为新诗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维新派论家裘廷梁,在“界革命”中率先提出“崇白话而废言”口号,配合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主张近代学话语转型的倡导,对中国近代学话语的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崇白话而废言”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理由,为近代白话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近代艺美学初定了学语言的审美取向-以通俗简易为美。这是近代学的语言学美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14.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和“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和‘群众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指出梁启超“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的偏颇;得出了“应该招梁启超放到中国近代文学史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与教育家,本文从陶行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挖掘了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特别对陶行知“诗境”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陶行知诗化了的教育理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与同时代及其前代诗人的创作相比,杜甫的口号诗的基本特点是:将时事打入创作当中,拓宽了口号诗题材领域,提高了口号诗的诗品,且数量多,多七绝。这些创作特色既与时代创作风尚有关,也体现了诗人自觉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作为“诗界革命”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古典诗歌解体和现代新诗产生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饮冰室诗话》提出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思想是由《夏威夷游记》倡导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兼长的“三长说”主张发展而来,对“诗界革命”的后期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界对其重要意义尚未充分认识,文章联系“诗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对“新意境”和“旧风格”的内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探析,以揭示这一重要诗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