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东巴教是纳西族独特的宗教,信仰者多为百姓。而上县人士,多信仰佛教、道教。明代木氏土司就是鲜明的例证。本文列举木氏上司的著作及地方史志中的大量史料,论证了木氏土司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并探究其历史原因;从宗教信仰这一角度,阐述了木氏土司大胆吸收中原文化和藏文化,使得纳西族文化得到拓宽与发展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西族的色彩崇拜主要包括黑色崇拜、白色崇拜。其中黑色崇拜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 ,在早期处于纳西文化的主体地位 ,是纳西文化胚胎———祭天影响的产物 ,纳西族的自称也源于此。白色崇拜是唐宋后期才出现的 ,是受到白族、藏族白色崇拜影响的产物。纳西族的色彩崇拜既是自身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结果 ,也是与周边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3.
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土府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被打破,内地流官统治体系进入丽江,农业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育兴起,各民族间交流进一步深入,有力地推动了纳西社会的转型,为纳西族成为多元文化综合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与藏族地缘的接近,民族的同源,双方的互往使彼此间的文化不断交融。尤其是明清以来,在宗教认同、宗教冲突、族群冲突背景下,木氏土司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共同利益诉求使得彼此间互往频繁,并带动云南丽江地区藏传佛教大发展,出现信徒众、寺院多、佛经精的特征。然而,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土司制度以及不同于藏区的民风、民俗,藏传佛教传至丽江后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典章制度、建筑佛画、造型艺术、寺院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藏区藏传佛教的特殊性,且具有明显的宗教去政治化倾向,属于明显的"政教分离"。  相似文献   

5.
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从政治上讲,改土归流政策是成功的;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讲,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各民族的影响又是不一致的。对纳西族而言,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其政治上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经济文化方面,中原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纳西族的自然观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是儒家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综合评估儒学思想对纳西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其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6.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蕴藉于纳西族人文字中的生死观和数字观,以期从中可以反映纳西族民族心理的内涵,揭示其在民族文化心理和哲学意识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丽江纳西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民俗、节日、建筑、医学、体育、艺术等。文章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着手,论述了对纳西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通过对纳西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让生活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使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纳西族世代以盐业为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盐井纳西族文化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的藏族文化中。但是纳西族内心中对自身东巴教信仰的坚持,使得下盐井村虽然在天主教和藏传佛教的包围中仍然保持着社区的认同。盐井纳西族宗教信仰的变迁成了本民族在建构社区认同中的一种鲜明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丽江玉湖村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目前丽江玉湖村纳西族族群成员母语水平较好,母语使用频率高,族群认可度较高,族群成员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对母语的认同。研究表明:民族语言使用的本质是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使用的前提是母语认同;语言态度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水平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1.
碑刻文献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尤其在木氏土司控制的明代丽江更显珍贵。现存明代丽江碑刻25通,内容涉及宗教信仰、人物墓志、桥梁宗庙、历史事件、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些碑刻文献具有弥补和完备现存文献资料的价值,其保护价值也就显得格外的紧迫。  相似文献   

12.
播州土司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南宋时期文教昌盛,明朝初年学校教育随之兴起,儒学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明代中后期播州文教在土司统治的桎梏中又陷停滞落后。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驿丞出身卑微,品秩低下,但对于政治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矛盾的身份影响到他们的心态,造成了明中后期驿递系统的种种弊病。通过提升边缘人群在历史观察中的地位,可将制度的变迁与其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在揭示明中后期驿递变迁深层原因的同时,用普通联系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4.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黔中西堡、宁谷、十二营、康佐、募役、定营等六长官司,在开设之初皆有副长官司。正、副长官司辖地、治权各不相同,形成相互牵制的政区实体,各自以独立身份与明王朝建立联系。在明清土司制度研究中,同司正副分治的现象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明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设置永定、永顺长官司以及永顺副长官司,隶属庆远府并由宜山县承审,是英明的政治决策;作为政治管理的载体,所划出三土司民族政区地理,也是科学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央王朝利用滇东北彝族土司到中央朝贡之机与土司交往,中央王朝给予土司丰厚的物质回赐以拉笼关系,这是友好关系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央王朝与滇东北彝族土司为争夺统治权力而不断进行势力的博弈,滇东北彝族土司势力坐大,挑衅中央王朝,其叛乱最终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20.
沐氏家族自奉明朝廷之命世代镇守云南后,曾与明代影响颇大的麓川思氏家族有过长达80余年的交往。双方关系时和时战,以战为主。期间,沐氏家族坚持与思氏家族中顽固不化的叛乱分子作斗争,并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稳定云南社会秩序,保障云南各族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确保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