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7,(6):39-44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四年来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遇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政策不仅面临教育治理权界定的公正性考量,更面临治理过程中不同教育产权主体之间治理边界不清晰和责权利不对称的困境。政策改进策略在于从改革政府单一的教育产权治理结构入手,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以及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之间教育责权利边界。推进公办和民办学校法人内部治理制度和机制建设,促进教育治理公共权力向社会回归,实现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最终形成一种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多主体参与且各司其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生实际、积极回应内在环境的变化、促使教育自主发展的常态性教育治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评价是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大学治理内在逻辑与外在需要的统一。社会评价介入大学治理有利于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结构,促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制转向宏观管理;有利于缓解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有效地关注社会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之间的公平竞争,促使大学由无序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社会评价介入大学的路径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评议、新闻网络媒体的大学排名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院校(或专业)认证。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培育高等教育多元评价主体文化环境,以强化社会评价在我国大学治理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加快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促使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变,同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大学章程的建设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放管服"改革为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为外部治理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制度保障和改革思路。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计划,其关键是理顺和明确大学外部治理的主体关系与角色定位:政府当加强制度设计,促进职能转变,依法主导和推动多元主体协作共治;大学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大学章程,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主办学能力;社会积极参与协同治理,以第三方评估督促办学质量提升。基于"放管服"改革思路,亟需系统构建内生外促的大学治理基本框架和联动模式,明确政府、大学和社会协同互动的责任担当及能力指向,强化程序正义的制度规约,注重显性制度与隐性文化和谐共生,切实为优化大学外部治理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教育督导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督导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服务意识不足,教育督导主体单一、多元主体参与不够,教育督导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建立,教育督导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治理视野下,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服务理念;打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督导共同体;理顺督导和行政的结构关系,重塑教育督导的权威功能体系;健全教育督导合作机制,打造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治理结构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及其相互关系,治理结构改革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复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强调管控、治理手段与工具缺少弹性等四个方面。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县域义务教育治理陷入政府治理负担日益增加、治理的效率难以提高、治理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回应性严重滞后、社会满意度低等困境。多元参与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善治和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复杂情境下义务教育治理和培养公共善的需要。多元参与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协商和治理工具多样化。实现多元参与需要义务教育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合作网络的结构转型,因此需要治理理念和目标的转向、重新认识治理权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7.
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学生可通过协商民主机制,将自身的诉求与大学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管理者的目标平衡与融合,通过制度性渠道与程序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我国大学与学生关系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权利,构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法理基础。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增强大学相关决定的正当性以及被接受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客观限度,大学应根据事务性质、学生参与能力、参与意愿等因素,确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方法和范围程度。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在大学评价中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作为除了大学、政府以外的独立力量主体,社会组织兼顾政府、大学及社会等多重利益价值导向,在政府与高校间充当着“缓冲剂”与“黏合剂”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大学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平衡与发展共赢.同时,社会组织参与大学评价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社会组织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诺斯悖论”、“理性人”特征与道德风险长期存在等.为避免社会组织在参与大学评价时陷入上述尴尬境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应明确社会组织在参与大学评价时“管办评”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社会组织提供充分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现代大学教育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多方协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已溢出教育而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公共治理理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框架是:将网络管理纳入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依法构建网络公民社会;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确保网络自由的主体地位;完善公共政策,建立网络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既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改革与突破。目前,城市社区在管理方式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和问题,只有强化网格化治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政府治理结构单一、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网格虚化与泛化、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只有积极调动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合作,科学划分网格管理结构,转变服务理念,才能有效推进社区管理有序治理,实现城市治理善治。  相似文献   

11.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共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通过考察这四次会议前后颁布的教育政策文本,并结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性质、内容、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四个主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演进的四个趋势:一是逐渐强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意识,二是推进重心逐渐从“扩大’’转向“落实”,三是逐渐提升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专业组织的地位,四是逐步平衡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相似文献   

13.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产权管理是对民办高校产权各项权益进行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监管、产权运作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活动,存在一些有待厘清的问题:法人产权不完整,合理回报缺乏规范办法;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举办者管理能力欠缺;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职能分散,资产财务制度不完善;筹资渠道不畅,产权运作发展滞后。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依法落实法人产权,完善合理回报政策;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发挥不同主体的产权管理效能;建立民办高校专门监管机构,规范资产财务监管;拓展民办高校筹融资方式,健全产权转让和分类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章程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当前我国大力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就是为了实现依法治校、大学自治的目标,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教育管理体制惯性、法律权威性不足、制定主体不明确以及对治理结构规定不清晰等体制或技术性因素仍困扰着高校章程制定和建设进程。因此,要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律规制、明确制定主体以及建构合理大学治理结构等多个角度推进和引导高校章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治理模式。文章阐述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分析了阿尔伯塔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愿景、行政运行、大学文化、信息技术、国际合作等治理模式,并结合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特点,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大学重新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的再造,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建运动和制度选择.现代大学制度法治精神的重塑,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法调整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良性运行,依赖于"有限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对大学管理权限应集中在行政规划、行政监督、行政指导、经费分配等方面,其他事项则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而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则表现为公共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博弈与平衡,通过"协调与张力模式"的整合,使二者的关系从索取走向支持、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实现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彰显高校的学术逻辑,建构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教育产权制度的弊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产权制度存在教育机构行政化色彩浓重、学校资本所有权与学校所有权的错位等弊端。要革除这些弊端,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产权制度.理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学校、家长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产权关系,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现实困境:教育立法尚不能满足教育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需求,难以给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保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教育治理者的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育领域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缺乏;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公民有序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和动力不足。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进: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大力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以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关键,提升政府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地位,提高学校自主治理能力;确立多元主体在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和权利,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公办高校纷纷制定章程,研讨成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的可能性;民办院校则面临着分类管理以及相应的治理方式的选择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在董事会领导下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股份制院校,这所院校的股权结构的演变、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董事会职能以及股东会、董事会、院长之间的关系和这所民办高校成功处理相关治理问题的经验,为讨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