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诗学理论在唐代诗学理论体系中有独创性.李商隐反对诗歌创作囿于儒家道统思想,强调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以充沛真实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他重视诗歌的缘情功能,主张“必用咏达,以通灵性”,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偏尚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李商隐提倡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4.
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学锴教授撰写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著者在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评传》基础上的又一新作。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钱伟 《考试周刊》2010,(13):21-22
文章作者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体会并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近取诸物,这取诸身”的象征比喻手法,从中将李商隐诗歌表现中的意象、意境作了尝试性的再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象征主义超越特定文化时空背景下的共通的感受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在其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比兴的艺术技巧,纵观其诗歌篇章,其实质是建立在真挚情感不得不享尊理论基础之上的。李商隐的诗篇歌咏“情致”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这与屈原诗歌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致在诗歌中常情不自禁地被表现出来并无二致,其对屈原诗歌表现艺术的继承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者多有研究。然结合其创作细致分析,其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可称为“隐伤”。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其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李商隐对中国古典诗歌杰出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夜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书写主题。唐代诗歌夜意象描写丰富而且多元,晚唐诗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歌中,关于“夜”的意象描写很多,且以“夜”为核心的词汇非常丰富。统计发现,李商隐诗歌中关于夜意象的描写有550余处,说明其诗歌创作不仅善于运用夜意象,而且夜意象描写丰富、密集。李商隐诗歌夜意象具有时间、情感、社会指向,大致可以归纳为黄昏意象、灯烛意象、月意象、梦意象等几种类型,这些意象显示出其诗歌的凄寒孤寂、朦胧哀艳、幽怨感伤等审美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晚唐时代风貌、精神流变等社会因素以及身世家庭、性格爱好等个体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9.
《楚雨集》是集李商隐句所成的诗集,也是晚近吴下诗人学习李商隐的直接体现。对《楚雨集》的考辨有助于厘清晚近吴下诗人从事集李诗创作的总体情况,亦可加深对“西砖”诗歌集群的认知和把握。《楚雨集》的特征和价值,需从“西砖”诗学的个性角度和集句诗创作的共性角度两方面把握。总之,《楚雨集》的集李诗句,其中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这应该是诗歌创作和诗歌评价所追寻的真谛,决不可以“游戏文字”一言蔽之或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10.
晚唐社会的衰亡破败,个人事业的失意、困顿,家中亲人的生离死别,决定了李商隐一生的悲剧性。试从“含蓄”和“悲美”两个角度分析李商隐悲剧人生对其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史上,陆游是一面光辉的爱国主义的旗帜,而他所作的著名诗歌《关山月》,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实质。在这首《关山月》中,陆游没有遵循传统,抒写征人思妇的凄楚感情,而是突破传统,开掘主题,充分利用《关山月》提供的无限空间,淋漓酣畅地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以他的学识和才气成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此后山水诗到唐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丽冲淡的派,并成为主流,杜甫一生的主要成就虽然不在山水诗,但他呕心写就的数百篇山水诗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其心灵的途径。本文试从两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本身来探讨他们的相同点:对理想的执着。  相似文献   

16.
就翁方纲与其得意门生谢启昆的笔墨来往作一探析,以期对肌理说的传播和影响有一个新的认识。翁方纲重视在师生授学、笔墨来往中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在与谢启昆的笔墨来往中,翁方纲常常宣扬自己的诗学思想。谢启昆也深受翁方纲的点拨和影响,这在他与翁方纲的书信和几组论诗诗中可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曹植在诗歌创作中非常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精华,对此,一些评论者往往认为曹植重模仿而乏创新。文章通过对《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分析,说明曹植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他的创新使五言诗艺术真正走上文人化道路,《美女篇》也真正成为表现诗人自我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引入人民性的概念,并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臧克家建国前的诗歌进行考察,从三十年代的"尽力揭破现实社会黑暗的一方面"、抗日战争时期的"为民族解放而歌唱"的抗战诗歌到其后的"向黑暗的‘黑心'刺去"的政治讽刺诗,他的诗歌都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9.
将唐代诗人李白置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其创作所达到的“时代高度”,举诗风改革大旗,引导唐诗进入健康发展的新纪元,以充满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展示盛唐由治而乱的历史画面,用多样体式进行创作,把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20.
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较多地被人关注的是田园风光。综合其诗作,透过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他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反衬农民生之多艰,更具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