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刘光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史两个方面.他的编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出版本位出发,提出以出版编辑为本位的编辑观;在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编辑学学科思想;重视编辑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开创编辑学研究的"中介服务派";提出"有出版才有编辑"的编辑史观.  相似文献   

2.
正书同兄:今天,我作为一个从业近40年的老编辑,要向你——一位刚刚迈入出版行业门槛的新编辑,表示欢迎和敬意!你还记得吗?那天你电话里告诉我,说出版社通知你,一旦学校发给报到证就可以去社里签署聘用协议,还催促你尽快上班。我追问你一句:"你想好了?"你满口回应:"想好了。"接着你告诉我,能进这家出版社很不容易,今年社里只拿出5个编辑岗位招收应届毕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三审制”的回顾与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次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外商对我们的成本核算中要支付二审与三审的审稿费用表示大为不解。他提出.既然书稿已经由书稿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为什么还要有第二和第三个人来做这项工作?如果需要第二和第三个人来检查才能保证书稿质量的话,说明这样的编辑加工人员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人员出版社为什么要聘他呢?……由于国情不同.编辑工作的模式不同,因此他的一连串问题使我们难以回答。但是引起我思考的是:这些国家没有三审制,图书的质量从整体上却好于我们(除去文字特点等原因),我们有三审制,图书的质量近几年却成了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图书出版引入市场机制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审稿制度,才能确保图书的质量?这些都逼迫我们去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最近,解放军出版社要将该社编辑们撰写的获奖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嘱我为之写序,我欣然从命。此事说来话长:去年年底,解放军出版社总编辑郑晖同志委派他的同事送来一大摞文章,约70余篇,说这是该社编辑为当年社里的学术年会提供的论文,请我做评委,帮他们从中遴选出一、二、三等优秀文章,也还请了社外的其他几位同仁一块作评审工作。笔者与出版社有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但这样的工作:为一个出版社的诸多编辑学术论文作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5.
望剑 《新闻采编》2000,(3):17-18
在报纸出版环节中,报纸校对需要忠实于原稿,同时也需要忠实于版面,存在着编辑后查错捕漏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离不开编辑意识,否则对编辑错漏的校正将缺乏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辑内容的贯穿性。在报纸校对的过程中,版面编辑看大样主要是把握好编辑方针和编排思想是否落实到版面上,对版面的差错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于编辑工作和时间的限制,编辑看大样对编辑内容的把关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大样在修改过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时,我曾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当时的考虑是给社里留下"编辑手记"体裁的文章,以补充一本书的出版史内容.记得,在这篇手记的开头,我曾写道:"……趁着尚未年深日久、记忆比较清晰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蔡克难 《编辑之友》2010,(11):78-79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有篇文章论及本人发表于年初的<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作者文章其名<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该文不长,其内容通篇除了批判本人的<试论>一文而外,并没见到此君有什么关于出版活动或编辑活动"思考"方面的立论,更兼该文所持逻辑推理或对常识的掌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本来不打算回应.奈何其文直以本人姓名做题,谓之"商榷",不予回应看来也不妥当,如此,就做如下回应.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时,我曾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当时的考虑是给社里留下"编辑手记"体裁的文章,以补充一本书的出版史内容。记得,在这篇手记的开头,我曾写道:"……趁着尚未年深日久、记忆比较清晰的时候。"最初的信息"全本"出版四年后,群众出版社又出版了"灰皮本",当时的说法叫"三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出版行业做强做大和挺拔主业的形势进一步发展,发现、培养、使用更多的优秀编辑领军人才,应当成为行业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讨论现代编辑领军人才成长问题,显然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一个现代编辑领军人才,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才华和学识。学界曾经有一种说法:一个编辑半个学者。那么,一个编辑室主任就应当是大半个学者。现在我们的编辑室主任在这一方面准备得如何呢?纵观我国编辑史,大凡在编辑领域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自身专业领域也都颇有建树的。例如茅盾、巴金、叶圣陶、邹韬奋、  相似文献   

10.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人才资源。编辑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出版社的命运。因此,出版社都希望有一批好编辑。而何谓好编辑?笔者以为,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编辑出版了一批好的出版物;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再次,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好编辑的自我修炼任何一个出版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都喜欢三种人: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的人;踏实肯干能干的人;有奉献精神的人。不欢迎的三种人:给单位带来负能量的人;不作为的人;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社原副总编辑、著名建筑编辑家杨永生生前曾赠言,要"做人、做事、做研究"。我经常以此勉励自己,做一名好编辑,要多做事、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叶圣老诞辰120周年,叶圣老是我国近百年来的文化大家。他在文学教育和编辑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编辑工作上,花的时间是最长的,花的心血也是最多的。关于叶圣老的编辑思想,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有许多概括,都是令人佩服的。1999年,我应邀参加纪念叶圣老诞辰105周年的"叶圣陶出版思想和实践研讨会",不揣冒昧,就叶圣老的编辑思想作过一次题为《一切为了读者:叶圣陶编辑思想的核心》的  相似文献   

13.
市场调研:一块不得不啃的硬骨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懒蚂蚁故事说开去 有一则懒蚂蚁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一群蚂蚁中,大部分的蚂蚁在辛勤劳作,搬运食物,而一小部分蚂蚁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干活;无论蚂蚁多少,总有10%~20%的蚂蚁不干活。而当食物来源减少,当蚂蚁窝遭到毁坏时,勤劳的蚂蚁不知所措,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懒蚂蚁就站出来,带领蚂蚁到它  相似文献   

14.
我为农民读者服务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四光 《中国编辑》2012,(2):66-67,82
作者在直接服务"三农"的《新农业》期刊做了30年的科普编辑。竭力为农民解答来自生产一线的疑难问题成为他的职业习惯和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他因此收获了千百万农民读者的信赖,也有了《"三农"热点问题真问实答》这本书的出版。作者因此悟出:一位编辑,能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事业当成生命,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和奋斗,这其中自有殚精竭虑、"曲肱而枕"之乐。  相似文献   

15.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对教材建设空前重视,这对教材编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融媒体背景下,教材编辑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必备的教育学素养、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融合的编辑素养,如此才能做好教材出版的"把关人",使教材出版为国家的教材建设服好务.  相似文献   

17.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18.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1,23(5):468-469
2011年春天,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袁桂清编审荣获了第2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称号。当我问起他的获奖感触时,他毫不掩饰地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一半是从军做临床医生,一半是职业医学编辑,而最具有成就感的还是职业医学编辑。”  相似文献   

19.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彩色图文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好的彩色图文书不仅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审美之旅。如何准确地把握"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艺术地呈现出版主题?如何恰当处理文字和图片的关系,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彩色图文书的出版流程,确保图书进度和质量?这些都给图书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说来,彩色图文书的编辑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