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散文阅读教学是教导学生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回归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首先应从文本解读出作者的独特情感。比较阅读、介入作者资料、多种朗读方式品味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充分体认作者复杂的情感。深层次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使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有根可寻,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2.
学习《乡下人家》,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本文在仔细梳理、解读课本基础上,划出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和文学画面,在咬文嚼字中品味文本独特的表达,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热爱.  相似文献   

3.
德吉措 《快乐阅读》2011,(18):134-13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在朗读中进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小学提出具体的体验要求。这种体验要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新课程着力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冬 《文教资料》2010,(2):57-58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我努力让我的课堂书声琅琅,在朗读中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学会阅读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朗读和默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就朗读的效果提出:“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二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语言积累。在阅读课堂上发挥朗读的作用,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地解读,并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  相似文献   

7.
韩宝珍 《教学随笔》2014,(22):129+183
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独特"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个性化的解读。"独特体验"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首先要建立宽松民主型师生关系,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还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进行多元化理解,抓住课堂生成资源进行自主性探究。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  相似文献   

9.
在我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整体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作为试验班的语文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下面是我在实验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一、重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激发情感是语文朗读教学的关键.小学生的情感往往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而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则更能培养学生领会美的情感.为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以自身的真实感受,通过各种表情、动作及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语调,给学生作范读,以让学生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教《小八路》一文时,我作了有感情的朗读示范,使学生进入了角色;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轻读、默读、自由读,让学生读在课文的生字词,并带着问题精读重点段、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抓住“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多么专心啊!”这两个感叹句和“一定”“准是”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一种对小八路  相似文献   

10.
朗读,作为新课标要求加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元素之一,有着它本身独特的魅力,一篇优美的、意义深刻的文章,它给人的启迪不仅仅存在于教师对它进行的文本解读,通过朗读能够更加深入发掘其潜在魅力和影响。教师更应该引领、鼓励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让语文课充满灵性,散发出其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脚本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独特的个性体验,再细品语言,调动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交流、对话,在"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发掘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分角色朗读指导要在深入感知内化角色形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读者、编者对话,从微观层面对文本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表达特点进行感知与理解,从而提升朗读技巧与方法,让朗读教学不再空洞、抽象。并且整个过程要重体验、轻分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感受与表达,让分角色朗读成为学生一种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13.
打开记忆的闸门.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记得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课前,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厅式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旨存通过朗读让学生人情入境.以鲜活的案例来诠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以亲身的体验来感受课文,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教学不能等同于白话文教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要区别于白话文的朗读。现代诗重视让学生赏析而不是解读,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明白朗读诗文≠朗读课文;文本赏析≠文本解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了发现,对同一篇文章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的阅读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相似文献   

16.
赵頫 《华章》2005,(10)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手段。朗读可以从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它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客体不仅要认知,而且要感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确定目标和进度;要有情感的投入,才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朗读是弘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朗读是让阅读主体把内涵丰富的个性特征放在阅读客体中来理解、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客体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高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程度。读,是需要过程的,读一遍、二遍、三遍……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善于运用朗读的方式让小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善于创设情趣阅读情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在情趣的阅读中恰当地运用游戏中的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我们经常讨论:应该如何指导朗读?我们经常反思:怎样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有了思考,便开始了学习与实践摸索的过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有效的朗读教学应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积极创设情感课堂: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文本洋溢的情感,想象文本描绘的意境,获得独特的体验,陶冶美好的情操.下面以《月光曲》一课为例,谈谈应如何有效指导朗读,还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相似文献   

19.
一、深情范读,以情激情小学生悟性高,接触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范读是教师对每一个词语和每一个句子的深刻感悟和解读,通过饱含深情、绘声绘色的朗读把丰富的人生积淀和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这使我想到了朗读教学。我认为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指导他们在个性化朗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