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老年人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心绞痛症状较轻,并缺乏胸部特有的窒息闷塞感,而以气短、胃肠道及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经系统治疗.87.5%(42/48例)治愈,12.5%(6/48例)死亡.结论: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常不典型,因此,要尽快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系统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我院1998.3~2004.4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资料,对90例65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73例65岁以下AMI患者进行对比,旨在探讨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我院1998.3~2004.4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资料,对90例65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73例65岁以下AMI患者进行对比,旨在探讨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主要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AMI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表现及原因。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的主要表现包括:显著而持续性ST段压低及T波倒置、T波高耸、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束支传导阻滞、U波倒置等。结论:对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动态的心电监测及心肌酶谱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病人分为青年组(≤40岁)和老年组(≥60岁),对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情况、梗塞部位及并发症、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老年人明显多余青年人,青年中男性为主(82.5%),老年中女性比例高(47.18%)。青年组中以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脂血症为常见危险因素,老年组以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为主。青年AMI发病突然,症状典型剧烈,多就医及时,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老年AMI症状多不典型,常耽误就医,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青年AMI有特定临床特点,可有针对性控制,以减少AMI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1999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70例不典型AMI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发作时以出现典型心前区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然而却有相当部分病人症状很不典型,已越来越引起急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脉突然闭塞引起心肌不可逆损伤、坏死所致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持续性心前区绞痛伴有压榨、窒息感,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老年性AMI上述症状不明显或缺如,常以突发性晕厥、脉缓和低血压为首发表现,而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延误诊治。现将1984.1~1999.4月以晕厥为首发症  相似文献   

9.
<正> 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并不困难,而老年人SAH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往往不典型,易误诊。本文对20例60岁以上老年人SAH误诊情况进行分析,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1.1 以肢体麻木、单瘫或偏瘫为首发症状,初诊为脑血栓的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  相似文献   

10.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重要进展。我院对近3年3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确切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AMI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岁)。均为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心电图相邻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拉高>0.2mV,无溶栓禁忌症,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为1~12h。 1.2 方法 入院立即嚼服阿司匹林0.000000日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从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该院初步揭示了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80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很容易忽视,预后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更好地认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在护理上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NC)血清IL-8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AMI及UA组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IL-8及TNF-α水平变化与AMI发病密切相关,在AMI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首要死因,近年在我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因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衰,死亡率较高.我科所开的AMI经静脉急诊溶栓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2001~2004年治疗15例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初期病死率较高,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急诊直接冠脉介入(PCI)治疗可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从而使死亡率、再梗死率下降,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1]。本文对150例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结果进行了描述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9~2006·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对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均符合急诊PCI适应证。其中男109例,女41例。年龄30~84岁,平均62·6±7·9岁。体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6例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发AMI的病人(A组)进行分析,并与老年单纯冠心病AMI152例(B组)作比较.结果A组疼痛发生率(45.4%)显著低于B组(83.9%)(p<0.01),A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53.1%与25.0%,48.4%与21.7%(p<0.05),A组病死率(42.4%)显著高于B组(15.7%),肺心病对其伴发AMI的发生部位无影响.结论对老年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应高度警惕伴发AMI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典型者一般诊断不难,但对首发症状不典型、无典型胸痛,临床上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则往往误诊为其它疾病而贻误治疗。在门诊和急诊的接诊工作中,护士应对此有较深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才不致失误。 1 常见的非典型表现 1.1 以头晕、晕厥、肢体瘫痪、抽搐甚至昏迷,主要表现为 脑供血障碍部分心梗病人,心前区疼痛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头晕、烦躁不安、肢体瘫痪或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脑循环障碍症状。其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一次室性早搏对窦性心律不仅有加速作用,还可表现为加速-减速的双重作用,这种多重作用称为窦性心律震荡(HRT)。本研究旨在探讨窦性心律震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方法:选择2000年5月-2005年8月发病3~4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和7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前者TS值低于后者。并且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危组TS较低危组明显降低。结论:窦性心律震荡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了使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进行护理的体会.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不但能够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能促使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患者对AMI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等心理,促进其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序列地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前后血浆 BNP浓度,探讨了直接和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顺序选入2005-12-2006-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入院即时、术后7d和30d时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结果: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CI术后7d、30d的血浆BN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0d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PCI术后7d(183.4±56.2pg/mL vs 243.7±85.2pg/mL P<0.05)和30d(108.3±36.7pg/mL vs 139.4±76.8pg/mL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逐渐下降,直接PCI较延迟PCI治疗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直接PCI治疗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延迟PC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