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探月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了美国新的太空计划,其中提出2008年前开始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进行系统的月球探测;2020年前重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以月球为跳板,2030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各国的评论一致认为,美国新太空计划的目标是控制能源、军事优先。欧空局根据美国新的重返月球计划,迅速调整月球探测计划,2020~2025年实施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2035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相似文献   

2.
充分利用太阳能是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对太阳能的利用设想甚至从地球开始延伸至浩渺的太空。在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后,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核电的呼声日渐高涨。最近,日本一家公司公布了一项在月球上建设太阳能电站的“月环”计划,希望把月球上的太阳能转移到地球上来。  相似文献   

3.
信息集锦     
《今日科苑》2005,(10):44-45
“嫦娥一号”有望2007年奔月;瓦斯可以发电解决中国能源接续问题;海水能种庄稼南大搏士浇灌收获油葵种子;我国数字虚拟人上岗;从太空看地球大气层薄得像鸡蛋皮;SARS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可用作医院人体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袁海 《知识窗》2007,(3):50-51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员于近日首次透露,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建立月球基地,进行地球人小规模短期移民,并在4年内完成永久性定居。按照该计划,未来月球基地将可能落户月球南极地区,因为那里可以获取更多太阳能和氢气等资源。这将是人类开始恢复在太阳系进行载人太空探索的第一步,为未旗插上月球然后留个脚印那么简单。”按照该计划,NASA将于2020年前后开始向月球小规模移民。在头4年内,月球基地由于受能源和其他供给的限制,只能接待宇航员为期一周的短期访问。随着条件成熟,接待时间将延长至6个月,直至接受永久居民。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05,(8):14-17
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2018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海拔图的颜色编码显示了月球沙克尔顿陨石坑——一个永久的阴影区——内部的情况月球探测器美国太空网报道,月球有些地区可能在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内都见不到太阳,但美国宇航局的无人宇宙飞船或可能展示月球这些处于永久黑暗地区的  相似文献   

7.
一帆 《科技新时代》2006,(11):52-52
作为“极限环境任务行动(NEEMO)”的一部分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对为重返月球而进行准备的航天员在海底实验室进行训练。这个名为“宝瓶宫”(Aquarius Underwater Laboratory)的水下实验室距离美国凯斯国家海洋保护区的基拉戈海岸约6千米迄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这里就像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潮湿的飞船.航天员在这里进行进入太空前的适应性训练。他们会使用专用语言进行交流习惯太空食品。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说。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2,(8):40-41
阅读提示从水能到地热能、从风能到生物能,人类一直试图寻找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太空,成了一些创想者解开地球能源枷锁的蓝海。在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是他们对于主力能源的全新设想。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梦想遥远。但我们也将在实现  相似文献   

9.
太空太阳能电站是利用卫星技术,在太空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以某种方式传回地球供人类使用的系统。一旦建成,就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我国“神七”的“太空漫步”试验,从长远来看,太空行走是我国从太空获取能源的关键技术步骤。  相似文献   

10.
我说863     
余志 《今日科苑》2006,(1):34-34
后续能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源等。从2010年开始,这些能源可能逐步地部分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各个航天大国都在忙于让航天员前往月球、火星乃至小行星而无暇他顾。但是,假如你有前往太空的梦想,想在太空办个婚礼或者到月球去度蜜月的话,也不一定要依靠这些方的航天机构。蓬勃发展的私人航天工业已经准备了众多创新的技术,制造了各种类的火箭和飞船,他们能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帮你实现太空游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科苑集粹     
多个月亮照地球大约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产生了月球。美国科学家发现,促成月球诞生的那场太空交通事故可能制造出多个地球卫星,这些小月亮曾经在地球上空游荡了数千万年。小月亮甚至可能一度占据了两个地月拉格朗日点。在太空中的拉格朗日点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明》2003,26(12):13-13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不再仅仅是环保人士热衷的话题,而且也成为能源专家认真思考的课题。现在,欧洲的科研人员,也把注意力放到了隐含在潮汐中的海水能量。科研人员将来准备利用风能发电技术,在海下开发隐藏在潮汐中的巨大能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大约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产生了月球。美国科学家发现,促成月球诞生的那场太空交通事故可能制造出多个地球卫星,这些小月亮曾经在地球上空游荡了数千万年。小月亮甚至可能一度占据了两个地月拉格朗日点。在太空中的拉格朗日点位置,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彼此抵消,陷入这两个点的天体如果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话,它们会永远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飞向太空,遨游环宇”,这早已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美妙梦想:君不见月球上早已留下地球人的足迹,火星的真容也被——摄入镜头任人类观赏……飞出太阳系,飞向宇宙,这些更远大的目标早已在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提出一个新奇构想:用月球土制造望远镜的反光镜。这将有助于实现从月球遥望太空的梦想。造超大望远镜在月球上架设一个巨大的望远镜一直是天文学家的梦想。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的干扰,所以在月球上建造一个直径10.4米(地球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的镜片直径就是10.4米,哈伯太空望远镜的镜片直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源基站,攻克水下能源供给技术瓶颈,为智能化、集群化水下装备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重返月球呼声再起:美国《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月球又在招手了,至少对愈来愈多的月球迷是如此。人类首次远航25万英里抵达月球充满尘土及火山口平原20年后,太空机构及其他探险者、幻想家正在研究新一回合的月球探险。现在,美国国家航天局正在考虑常年返回月球的计划,由太空人定期来回月球与地球之间。有的计划打算在月球远端设立太空观测站。另一项建议则是派太空人试着在月球上生活,包括以土壤中的氧气呼吸,并建立前哨站。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06,(9X):F0002-F0002,F0003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SMART-1)9月3日在一小片闪光中成功撞击月球。以对月球的“温柔一击”结束了近3年的太空旅程,也奏响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创新》2005,(3):24-24
为了培育出未来10年至40年太空探索新技术,美宇航局“先进概念研究所”已选出12项探索宇宙的新技术,进行首期孵化,每项的资助资金为7.5万美元。首期孵化评估后,其中的5项会进入第二孵化期,继续获得每项40万美元的资助。这12项新技术是:等离子束太空飞行器———利用磁化能束进行推进的新型太空飞行器;月球天文台———建在月球南极的液体透镜望远镜;地球测绘器———部署在太空中以研究地球的探测器群;火星植物———通过遗传工程改造可在火星上生存的植物;月球屏蔽物———保护月球基地不受辐射伤害的屏蔽物;新型行星照相仪———在太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