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全国女子青少年三级跳远比赛的调查研究 ,提出女子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关键 :提高助跑速度 ,提高跳跃速度 ,减少跳跃中速度的损耗。并据此提出加强有关技术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为提高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技术水平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就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在速度,三级如何衔接,及三跳比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应更新训练理念,提高专项训练水平;进一步完善女子三级跳远速度、力量、跳跃能力方面训练的内容和手段,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女子三级跳远技术进行分析,得出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是不同波兰“平跳”式和前苏联“高跳”式的一种新技术类型。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完善技术的同时,加强速度和力量训练,突破16m大关将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4.
研究认为,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训练应围绕着以速度为核心,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为前提,缩短第一跳,加大第三跳。  相似文献   

5.
运用高速摄影法、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的技术进行研究,并与世界优秀选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第三跳的距离较近,并且第三跳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较小。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重点;改进和加强弱腿跳远的技术和能力,也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权  崔小梅  刘利 《体育科学》2002,22(5):128-130
以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田径研究所提供的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生物力学资料为依据,探讨女子三级跳远中的技术关键和机械能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助跑最后阶段节奏平稳;女子三级跳远以平衡技术为主;三跳中机械能损失较多,跳跃时的水平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灰色序列中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7.
女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损失的技术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三级跳远运动是典型的速度一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从三级跳远多级“跑跳型”技术特点知道,助跑速度损失,特别是水平速度的损失,是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而作为无论是速度素质,还是腿部支撑负荷能力(力量素质)都较男子三级跳远选手有较大差距的女子三级跳远选手来说,如何保持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减小每跳间水平速度的损失,使助跑速度尽量保持到最后一跳,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女子三级跳远速度损失的技术因素,是改进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课题,是当…  相似文献   

8.
李风琴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66-667,665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拍摄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二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探讨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第一、二跳速度分配特点。为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平跳速度型是我国三级跳远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特色与差距,提出我国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侧重于平跳速度型;训练必须确立以速度为中心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及三跳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及三跳技术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提高助跑速度,减少三跳水平速度的损耗是三跳技术的重要指标。如果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和水平整度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的分析,收集整理世界级选手爱德华兹等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比赛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确认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和绝对速度的利用率是评价三级跳远技术的重要指标。建议加强力量与技术的结合训练,缩短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心理训练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犯规干预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法对100名国家二级以上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犯规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调节能力对于提高三级跳远踏板的准确性而言非常重要;不能只注重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心理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促进三级跳远成绩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5名健将级运动员三跳距离及比例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比较研究,旨在诊断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和改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为加强教学、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志远  李玉章  李刚 《体育科技》2012,33(1):32-35,39
通过文献资料法、运动录像拍摄及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分析了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下的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结果获得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好成绩下的最后20~11m和10~1m两个阶段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6~3步和2~1步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2步的步长和质心水平平均速度,三跳的距离和三跳的比例特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我国三级跳远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力跳发球是当今排坛主流的发球方式,通过对影响大力跳发球效果的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等方面的分析,找出提高大力跳发球水平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跳比例历来是三级跳远项目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回顾前人有关“三跳比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训练实际,提出了对“三跳比例”的新见解,旨在更新三级跳远训练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训练实践。  相似文献   

17.
对"最佳三跳比例"的理论思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理的三跳比例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三跳比例的演变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最佳三跳比例”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在今天看来,怎样的三跳比例才是最佳的呢?作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最佳三跳比例”问题进行了思辩,旨在从运动素质与技术的交互影响关系出发,为个人“最佳三跳比例”的确立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利于“个体化”训练思想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更好贯彻。  相似文献   

18.
王旭瑞 《精武》2012,(32):16-17
随着世界各大体育赛事对田径项目越来越重视,而跳远作为田径重要技巧性项目,跳远质量和运动受素质不断提高,起跳动作是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人们还渐研究起跳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跳远不但要求运动员综合素质要高,更讲究运动过程中的细节给跳远带来的作用,目前,在高校教学和训练中,很多老师重视助跑和下肢的技术,以便更直接更快速的提高跳远成绩,而忽视对上肢摆臂技术的教学和训练。该文针对目前这种教学误区,分析了正确的上肢摆臂对起跳的速度、力量以震技术带来的影响,对助跑和起跳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篮球技战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篮球运动比赛中跳投技术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跳投不仅是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跳投技术是影响投篮命中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赢得比赛最终胜利,想在竞赛中获得更多的分数,跳投技术的掌握与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力度对跳投技术的训练。本文通过系统化教学训练、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注意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给同行们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有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acute mechanical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to a sprint training session focused on maintaining maximal speed until a given speed loss was reached. Nine male high-level sprinters performed 60 m running sprints up to a 3% in speed loss with 6 min rests between sets. Mechanical responses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 height and speed loss)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blood lactate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pre-exercise and after each set was performed. Jump height loss showed almost perfect relationships with both lactate (r = 0.91) and ammonia (r = 0.91)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nearly perfect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for each athlete between CMJ height loss and lactate (r = 0.93–0.99) and ammonia (r = 0.94–0.99). Very larg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peed loss and lactate (r = 0.83), and ammonia (r = 0.86) concentrations. Furthermore, close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for each athlete between speed loss and lactate (r = 0.86–0.99), and ammonia (r = 0.88–0.98).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MJ test may allow more accurate setting of training loads in sprint training sessions, by using an individualised sprint dose based on mechan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rather than a standard fixed number of sprints for all athl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