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与体会。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多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开…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科学家的行为更加需要有准则,这种准则就是“科学的精神气质”。 一、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 如果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这一角度去看,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二个大的阶段。 人类的最初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自由活动,当时还没有产生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人们都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究事物理性的好奇心,因此在有闲暇的时间以后,数学、艺术和技艺也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最初的这种活动是一种无约束的,它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相似文献   

3.
幼儿社会退缩与好奇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幼儿社会退缩与好奇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会退缩幼儿的好奇心明显偏低,并在好奇心总分及其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正常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或极其显著性差异。只有“害羞沉默”与“观察”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明显。退缩幼儿因其好奇心偏低而可能存在令人堪忧的发展隐患,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对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以人为本”中“人”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同意义的取舍,致使人们将以人为本曲解为“以我为本”、“以人类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界定以人为本的使用,将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我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数学思考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解决问题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策略.(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材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为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即学生主动地去解决数学问题。而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往往是由好奇心开始的,由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在这种求知欲望的促使下去探索研究,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如何让学生迈出创新求知的第一个门槛——好奇心呢?这就要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生迈出创新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进行虚构和创作。以往的历史教学在“以本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死记硬背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呢?我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创造欲望,是历史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对所学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时,兴趣就会迁移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教学巾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参与”的欲望。如“探索规律”一节,  相似文献   

10.
正一、软件的应用与评价(一)创设情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软件,构建人机互动英语教学模式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可通过网络广播和学生终端,根据教学需要,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给每个学生创设连续式或间断式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英语学习情境。学生对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情景,由感兴趣引起内在兴奋,教师用情景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教师此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疑难、悬念,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激活状态,引导他们探寻新知。  相似文献   

11.
一、把握问题契机,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儿童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什么事都想探个究竟,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抽象概念的学科,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法理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尝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生活化教学是将物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实际情境和实践探究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现象,从而激发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13.
复习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教学效果从“有效”走向“高效”的重要途径。在复习过程中,只有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才能保证复习课的“有效”甚至“高效”,才能给学生提供终身有益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的北师大版教材(简称“新教材”).2012年秋季起在一年级开始使用。“11--20各数的认识”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古人计数”的第一课时。原实验教材是以“捆小棒”的问题情境呈现的,新教材增加了“羊变石子”的古人计数情境,通过富有数学文化韵味的“古人计数”故事引入11--20各数的认识,从而渗透自然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15.
“隋境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学家提出来的,“隋境学习”是一种使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它还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唐德宗统治时期进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封建统治者的享乐欲望更加膨胀,正常赋税之外扩大对百姓搜刮财物的规模以满足封建统治者的贪欲成为理所应当之举。“土贡”和“进奉”则是封建统治者向百姓索采财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前文 《中学文科》2007,(10):154-155
坑蒙拐骗主要包括诈骗罪和拐卖妇女、儿童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坑蒙拐骗违法犯罪案件出了不少,由于少数人的贪念、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给那些违法犯罪者可乘之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促织》所在的单元的学习提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读懂小说是本单元学习的外在形式,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在目的。本单元的教学就要以读懂小说为手段,以认知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