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英语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语言交流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也是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英语学习者必须以大量的语言基本知识为基础,本文从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英语语感建立在听说基础上,但又高于听说活动,因此鉴于英语语感是对语言内涵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不断进行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本文将从多角度探析语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导向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探析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学习与语感培养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对文章语言的解析能力,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语言的韵味。本文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对文章语言的解析能力,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语言的韵味。本文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中学生英语学习语感能力培养作探析,旨在阐述该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转化生成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这种语言学习感知能力培养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心理活动,具有内生性和延伸性。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培养是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和思维,增强综合语言使用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沟通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本文通过对语感含义及培养语感意义的阐述明确了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结合实践经验和教学研究,提出了“在氛围中感知语感、在朗读中感悟语感、在积累中建立语感、在运用中提升语感”策略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语感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英语语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能力,这其中主要包括对英语的语言情感色彩和语音语意的感受以及其他。语感是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的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在教学中对语感的刻意培养有助于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文军 《教师》2013,(9):63-63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是一个人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体现。语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影响人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笔者在此作以下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语的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与应用得来的,对于英语表达、判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也是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本文从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强调了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个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但高级语感的直觉感知是渗透着理性的直觉感知。所以高级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其中的理性因素,既包括了个人的直接经验,又包括从学习前人理论中得来的间接经验,即基础知识。高级语感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必要条件。这种基础知识是多方面的,当然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基础知识。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只有化为语感能力,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为培养语感服务。语感和思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把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语感作为首要任务。语感能力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感能力,读则不能很好地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不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简单接收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接收、加工以及产出的主动、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言语辨听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出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的听力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所在,也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交际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在语言实践中即“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过程中得以实现。本文探讨了“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概念的理论基础。对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笔者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篇听力理解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训练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二是训练学生在表达类似信息时对语言的选择。前者是学生的解码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培养。听力过程中信息解码的处理取决于学生对于关键词汇、词组所传递的信息的把握,而这些信息便是信息结构框架中的焦点信息。本论文试图探讨小句信息焦点的一般分布规律及其在英语语篇听力训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危冠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117-118
为了促进二语听力教学,从二语听力学习者出发,对二语学习者听力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分辨语音的能力低,构建语义的能力都不强.要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听力教学必须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习者抓大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等;扩展词汇;启发学生对词、内容和背景知识进行联想,在大脑里构成意义网络,...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associations of general auditory processing, speech percepti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word reading in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 from Hong Kong learning to read both Chinese (first language [L1]) and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L2]). Children in Grades 2–4 (N=133) participated and were administered measures of IQ, word read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speech perception and auditory processing in both L1 and L2. Auditory processing uniquely explained both L1 and L2 word reading. While L1 speech perception accounted for unique variance in L1 word reading, L2 phonological awareness explained unique variance in L2 word reading. In cross‐language comparisons, L1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speech perception were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L2 word reading, suggesting cross‐language transfer from L1 to L2 only.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auditory processing for reading across variable learning contexts.  相似文献   

16.
杨苗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1):101-102,106
从听力认知法和二语习得的角度探讨了在英语听力课堂中使用交互活动的双重意义,即策略的互动和课堂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并且从教学实践出发,介绍在英语听力课堂上如何以培养运用听力策略为目的,以讨论协商、交流互动为形式,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动态的交互活动。  相似文献   

17.
Contemporary models of adult speech perception acknowledge that the processing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aspects of the speech signal are interdependent. But when in development does this interdependence first emerge? In the adult literature, one way to demonstrate this relationship has been to examine how language experience affects talker identification. Thus, in this study, 4- to 5-month-old infants (N = 96) were tested on their ability to tell apart talkers in a familiar language (English) compared to unfamiliar languages (Polish or Spanish). Infants readily distinguished between talkers in the familiar language but not in the unfamiliar languages,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integrated processing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information in speech is early emerging and robust.  相似文献   

18.
汉语构词研究与语言信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构词研究与中文信息处理关系密切,同时中文信息处理对汉语构词研究也提出了更高更进一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探讨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可以直接知觉到真实的生态世界,习得者能够直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根据吉布森知觉习得理论,正确地感知环境信息能够正确地引导习得者习得行为获得“给养”,而信息感知的缺失或不明确让习得者习得意图不明确,从而诱发习得者不作为的习得行为。二语习得中,语言习得者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正确地感知与习得者相关的环境信息能指导或诱发习得者积极作为去获取环境中的意义信息。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改变实用性差的教学现状、改变学生被动受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去发掘语言习得者特定的环境信息,并依据其环境信息设计适应的、能有效诱发其语言习得行为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与思维作用的认知交际过程,表现为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的四个阶段层次,呈多维的心理模式。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过程的最高层次,从本质上说是读者对文本的批判性分析解读过程,其中包括读者对文本结构分析、艺术赏析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心智活动。外语创造性阅读教学以语言知识和创新能力发展为其根本任务。本文拟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外语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理论机制和教学策略以及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