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知道吗     
《乐府诗集》是部什么样的书? 这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是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该书共一百卷,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所选作品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其中相和、清商、杂曲、新乐府诸类,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全书共分为十二类。一、郊庙歌辞;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四、横吹曲辞;五、相和歌辞;六、清商曲辞;七、舞曲歌辞;八、琴曲歌辞;九、杂曲歌辞;十、近代曲辞;十一、杂歌谣辞;十二、新乐府辞。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  相似文献   

2.
"相和歌"的称名到刘宋时期才出现,是特指魏晋时期"丝竹更相和"的"十三曲"清商曲.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音乐渊源与相和歌一样,皆出于清商曲.其歌辞语面形态上"行"和"解"的出现是其表演形态中"歌弦"、"送歌弦"等辞乐配合演唱部分的出现、"调"在演唱中得以进一步强化的产物.魏晋时期清商乐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魏晋娱乐音乐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有的文学史家认为:六朝民歌都是不入乐的徒歌。我的看法是: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六朝民歌,不是徒歌,至少不全是徒歌。一、关于清乐的解释六朝的民歌,总名为新乐府,在《乐府诗集》和《古诗纪》里都把它列入清商曲辞里,称为清商乐,或曰清乐。有人说,“清乐”便是“徒歌”之意。关于“清乐”的解释颇多,“清乐便是徒歌之意”的持论者,也没谈出有什么根据。  相似文献   

4.
梁鼓角横吹曲是南北文化互动交融的产物,包括了从汉魏直至南北朝多个时代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本身即为汉魏古辞,如《陇头流水歌辞》《陇头歌辞》《紫骝马歌辞》;有些作品则在语言上化用了汉魏乐府,如《企喻歌》《黄淡思》《幽州马客吟歌辞》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晋室南渡后乐府旧曲和乐工部分留在了北方,且汉文化在北地本来就有深厚的渊源和传统,加之水深土厚,民得其质直,故"其辞多古语"。  相似文献   

5.
作为唐代清乐主流的清商曲辞,其比重不如相和、杂曲;作为唐代清商曲主流的三十二调,其歌辞比重也不如清商曲辞中的其他曲调.这两"少"说明衰落了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对歌辞的创作具有抑制作用.娱乐性的歌辞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泛化的情感,这并不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娱乐性的减弱使唐代诗人得以借乐府古题来抒发其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乐府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唐三个阶段,其中只有前两个阶段才有丰富的清乐曲辞。本文追述清乐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同时讨论“清商曲辞”与“相和歌辞”中“清商三调”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7.
歌行体     
《同学少年》2014,(3):54
<正>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9.
《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吟"是古代的一种诗歌或乐曲的体裁。例如,在魏晋时期就有"歌、曲、乐、引、行、吟、操、弄、拍、讴、怨"等体裁形式。如上古的《南风歌》、《采薇歌》;相和曲《箜篌引》、《罗敷行》;平调曲《从军行》、《燕歌行》;楚调曲《泰山吟》、《梁甫吟》;清商曲《江南弄》;杂曲歌辞《游子吟》,等等,以后这些体裁名称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像唐代有名的孟郊《游子吟》、白居易《秦中吟》等。现在这种体裁在古琴曲中遗留的最多,如《别鹤操》、《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春晓吟》、《昭君怨》等。明代王骥德《曲律》中在讲到各地的方言腔调时,也用了秦声、赵曲、燕歌、吴龡、越唱、楚调、蜀音、蔡讴等称谓。实际上这些不仅是强调与突出了各地腔调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了汉语同音词汇的丰富。因此,这些体裁从现在来看,已体现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用之能给作品披上一层颇具古风的意味。由于刘氏有着十分深厚的古典文学与音乐基础,因此,他十分偏爱运用这些乐曲体裁名称。他创作的乐曲中就有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光明行》、《独弦  相似文献   

10.
白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24-125
《永明乐》是竟陵八友诸文士共同创作的一组乐府歌辞,其曲辞形式受当时新体诗的影响,多为"五言十句",另外,在风格上,这组曲辞也受到了清商新声的影响,少典重而多娱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齐梁时代乐府诗创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宋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诗歌创作、诗人轶事、《诗经》引用和歌谣谚语、乐府歌辞等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宋书》诗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经》之学的演变和七言诗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我们对南朝诗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诗学经先秦"诗文之学"至两汉"《诗经》之学"到魏晋"诗歌之学"的嬗变,特别是《宋书》对《诗经》的引用,可以引发我们对魏晋文学自觉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刘向作《列女》诸传,其实是对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作了创造性的运用。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做法,不仅使杂传体得以形成,也使刘向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刘向所作《列士传》、《列女传》、《孝子传》三传,不仅是杂传之“始作”,而且其中鲜明的小说品格,又开启了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之路,汉魏六朝杂传由此成为唐人传奇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3.
杨伟旗 《文教资料》2013,(31):83-84
逯钦立遗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堪称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但难免存在疏漏。以先秦诗为例,错误类型大致有十一类: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歌辞校文错误、歌辞参校文献版本不明、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概括有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征引文献时代较晚、句读不当。  相似文献   

1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乃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遗著,本书先秦诗部分尚存在一些疏漏,有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概括有误等若干情况,拈出几例试作考校。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提出了"通儒"的音乐观,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乐与国家兴亡关系密切,但并非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它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因素;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歌辞较乐曲或乐器等其他因素而言,更能发挥这种功能。白居易的这种音乐思想扎根于中唐音乐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对其讽喻诗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以《秦中吟》与《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就是这种音乐思想的具体歌辞实践。  相似文献   

16.
第十一类豪侠.豪侠,旧指侠客及有大气魄的行为.敦煌歌辞的"豪侠"与《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所收的盛唐游侠诸篇相类,和王维的《陇头吟》、《少年行》及王昌龄的《塞下曲》、《少年行》、《从军行》等更为相近,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相似文献   

17.
《辞源》、《辞海》、《汉魏六朝乐府诗译注》、《乐府诗鉴赏辞典》、《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等,均认为"欢"仅指"男子"。还有学者撰文称《乐府诗集》中的"欢"没有指代女子的。对于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欢"作为称谓词,用于情人之间,既可女称男,亦可男呼女,本无男女之别。  相似文献   

18.
散曲一目,早在六朝的齐时已经出现(见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五十六卷《舞曲歌》第五),只不过那是杂舞中的一支曲子,与后世散曲无涉。后世散曲是金、元时代产生的又一种新的音乐文艺。其体制有二:  相似文献   

19.
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从诗词体裁出发,将小调"浪淘沙"从杂曲歌辞、双调令词、商调慢曲三个角度加以统计、梳理,可以进一步认识"浪淘沙"在唐宋诗词史上的地位,并体味此调在不同体式下的情感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20.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