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1960年—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丹东地区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丹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水汽来源主要由江淮、江南、淮南和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汽随低空急流输送到丹东地区;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西太平洋日本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输送。另外,丹东地区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丹东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与海温有关,与中赤道附近大西洋、北太平洋海温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温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7~10日,伊春出现历史罕见的单站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在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阻塞形势下,高空低涡和蒙古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高低空急流的输送。通过分析表明,暖锋、切变、阻高、水汽输送和低空急流的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31-9月1日,伊春南部铁力站出现历史罕见的单站暴雨天气。此次降水过程高空槽和地面低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且伴有地面冷锋和高低空急流的输送。通过分析表明,冷锋、切变、水汽输送和低空急流的位置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对2003年11月6日~7日内蒙古中部一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来槽配合河套气旋,属于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暴雪天气。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水汽来源是由700hPa和850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的充沛水汽抵达内蒙古中部地区,并配合有低层切变触发,最终导致暴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21年7月9日海西西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中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昼强夜弱,阵性为主,持续时间较长;500 hPa低涡切变线、新疆低槽和副热带高压西伸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西南、东南气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低层气流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垂直速度强、上干冷下暖湿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空形势和地面天气图分析,结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传真图物理量的诊断等,对2005年7月27-29日给伊春市造成山洪爆发的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全面细致分析总结,发现高空切断成涡并南压,且受到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中尺度低压、渤海低压和东北低压合并加强北上,携带大量水汽,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关键.其次地形也为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26日呼伦贝尔市农区北部出现暴雨天气,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受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对低涡继续东移形成阻塞造成此次降水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观测产品,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今后类似天气过程预报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8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高度场上系统生成,地面上出现增温降压,配合高空槽过境,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形成强降水过程得到了有利的影响系统,拉萨站水汽通量值较高;垂直速度存在一个-0.6Pa·s-1的上升运动中心,水汽和动力条件都很有利;雷达产品上,拉萨站上空回波最强值达到了65dBz,回波顶高达到9km,对流发展旺盛,垂直风切变上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FY-2F卫星云图TBB分布反映出降水期间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有利于TBB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23日在浙江省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结合温州市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南支槽、低层切变线等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干冷空气入侵释放不稳定能量是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流有效位能、水汽条件等对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非常有利;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对冰雹天气的强度、落区及其预警预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对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2008年10月26~28日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卫星云图进行不断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风暴在影响西藏高原的关键区不断生成北上高原,形成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过程;伊朗高压与深厚的印孟低槽环流系统配置对冷空气和孟加拉湾风暴云系进入高原的引导,巴湖低槽南段和印孟地区发展的正涡度不断向西藏高原传递以及高原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印孟低槽前的西南气流引导、西藏中东部的西南风速辐合等源源不断的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到高原,为孟加拉湾风暴作用形成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2日-3日通辽市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急流激发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冷空气与热带低压共同作用是造成大暴雨的原因;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是大暴雨产生的关键因素;高低空急流耦合使得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卫星云图上,不断有降水云团经过通辽市西南部,产生"列车效应",造成该地区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2014年8月11日那曲县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突破了那曲县自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极值,日降水量达到了42.9毫米,通过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系统为,南亚高压稳定控制高原,产生了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有利态势;加之水汽的补充较为充足;雷达表现特征为:强的反射率因子,"列车效应",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增加,雷达回波顶高的突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07年8月25日西宁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回波特征结合高空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槽底分裂的弱冷空气、两高之间的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三者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并合并、含水量充足的对流云团在一地相继经过并产生"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TBB等资料分析2020年10月4—6日在林芝墨脱一带出现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尺度系统是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500hPa中高纬地区深槽的稳定维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高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伊朗高压的稳定,高原位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形成了高原西部稳定少动的高原槽;100hPa南亚高压呈带状,高原处在南亚高压中心偏北强分流辐散区,同时200hPa高原位于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区,高层稳定的辐散条件产生抽吸作用,加强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并建立深厚的湿层;700hPa高原南部一直为西南风或南风,源源不断的向高原输送孟湾水汽,有充沛的水汽条件。4—6日TBB云顶亮温在-30℃左右,此次强降雨过程在TBB云图上没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造成墨脱强降雨的云系为对流云团的边缘云系,且主要影响强降雨的云系来源不同,加之雅江大峡谷河谷地带的三面环山的地形作用发生了强降雨。此次过程的水汽条件较好,湿层较为深厚,墨脱处于高湿区;中低层的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比湿500hPa以下为5 g/kg以上,其中850hPa的比湿达到了12g/kg。再从动力条件分析,从垂直速度图上发现低层850hPa至500hPa均为负速度的上升区,其中5日墨脱一带500hPa垂直速度最明显,说明有很强大的上升运动;加上散度场很好的高低层配置,为此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6日假相当位温变化趋势较一致,墨脱一带为高温高湿区,跟水汽条件结合发现该区域为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构成了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强对流天气,为强降雨提供不稳定条件。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满足了三个强降水的条件,加上墨脱地区的天然地形很有利于形成降水,促成了此次连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实时天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各数值预报和多个物理量要素预报等都指示2017年5月11日夜间到12日白天,浙江省西部和北部地区有暴雨发生的可能,结果只有浙江省西南部出现了局地暴雨,而西北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暴雨空报。为了找出暴雨空报原因,回顾了当时的预报思路,并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500 h Pa西风槽东移并未如预报加深,而是分裂成南北两支;实际850 h Pa低涡切变、急流均明显比预报偏弱;大气可降水量实际偏弱;水汽辐合散度不及预报强;存在不稳定层结,但不稳定能量低,这是实况降水明显不及预报强的主要原因。(2)数值模式预报以及上级指导预报量级偏大,预报员主观订正能力有限,过分依赖模式预报和指导预报,而忽略了水汽和能量条件指标时间的一致性,是此次暴雨空报的关键原因。(3)预报员在实际预报工作中需增强主观判断能力,发现数值预报降水与实况偏差较大时,应及时结合上游的降水实况、卫星云图演变和雷达资料,对原先的预报做相应临近订正,可提高预报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