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以丑开局     
一个杀牛的到一个杀猪的朋友家串门,杀猪的不在家。他的儿子避讳说父亲去杀猪,就说:“父亲出亥去了。”杀牛的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赞人家儿子聪明,会说话。几天过去了,杀猪的到杀牛的家来,杀牛的儿子因记着上次父亲的话,便说道:“父亲到人家出丑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出完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小狗“卡拉”的主人有一个可笑的名字——“老二”。“老二”就意味着你不是“老大”,“老二”一旦成为名字就意味着你永远成为不了“老大”。在警察、司机、狗贩子、朋友、同事、妻子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面前,“老二”都是“老二”,也安于做他的“老二”。惟一的例外是儿子,“老二”敢在儿子面前充“老大”。后来儿子长大了,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还有小狗“卡拉”,在“卡拉”眼里,“老二”是威严的“老大”,所以“老二”  相似文献   

3.
记得这么一篇来稿。某地农村有逢农忙季节女婿必须上丈母娘家帮活的“老规矩”。有老哥俩都已年过花甲。老兄的五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一到大忙时节,儿子们便个个“离家出走”,奔丈母娘家“发扬风格”去了。无奈之下,老夫妻俩只好为儿子们“承包”下了地里的活,拼命“作贡献”、“献余热”。老兄做得“象只弯成九十度角的红虾子”,老弟却闲得象活神仙,天天喝茶听书,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顶戴”竟成了子女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原本应为老百姓服务的政府官员职位在这里被一些贪官子弟演绎成了发家致富的“顶戴”经济学。近年来,对这门“学问”学得“深”用得“好”的当属原河北省人大主任、省委书记程维高的儿子程慕阳、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的儿子李勃、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刘知炳的女儿刘芳、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女儿慕洋、原湛江市委书记陈同庆的儿子陈励生、原深圳市副市长王炬的女儿王涛、原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郑道访的儿子郑勤等人。这些现代“衙内”靠父辈是领导干部的特有资源,在父亲权力所及之地经商办…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4,(2):60-60
生病的儿子:“打针前为什么要擦棉球?”父亲:“那是酒精,先把你的屁股擦醉了,再打针就不疼了。”儿子:“可是我还是疼呀!”父亲:“那是因为你的屁股酒量太大了!”  相似文献   

6.
王山 《新闻三昧》2004,(12):14-16
“红嫂”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44年后率子孙三代跪在“红嫂”的面前。这个孝顺的儿子给妈妈洗脚。“妈妈”去世了,身在上海的“儿子”率全家跪守灵堂。  相似文献   

7.
自打怀了女儿——我希望是——之后,所有人见面便问安“格格”。儿子叫“贝勒”,女儿不叫“格格”还能叫什么?错了!像我们这样会给儿子取名叫“贝勒”的变态父母,怎么可能给女儿取一个毫无悬念没有创意的“格格”作为名字?  相似文献   

8.
分不清     
不知道是听谁说的,“综合是当前世界的大趋势”!又不知道是在哪里看到的,“模糊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想想也有道理,现在许多事情确实“综合”得让人分不清,比如,男人留长发,女人剪短发,男男女女让人分不清。又比如,老子求儿子,儿子训老子,老子儿子让人分不  相似文献   

9.
孟久成 《传媒》2000,(3):34-35
晚饭后,电话铃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在北京。最近他们宿舍装了部电话,方便多了。 “老爸,有空吗,聊聊天怎么样?” “畅所欲言嘛,没人封你的嘴!” “我是说网上!”  相似文献   

10.
“感谢学校为我儿子建的留守学生档案,我虽长期在省外务工,但借助档案能随时了解儿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我们当父母的没能陪在他身边,但留守学生档案成为了我们一家的“贴心伴侣”,助我儿子顺利升上了初中。”新学期开学之时,通江县澌波乡高花村村民苟再发专程来到儿子读完6年小学的澌波乡中心校,向学校领导和老师表达谢意。  相似文献   

11.
左雪文 《新闻记者》2005,(10):35-35
日前翻开北京出版的某报纸,一个醒目而颇抢眼球的标题跃入眼帘——《9岁的儿子要买“避孕套”》。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9岁的儿子去商场购物。其间,儿子多次提出要给他买“避孕套”。起初,年轻的爸妈还以为现在的孩子“性早熟”而顽皮,  相似文献   

12.
鲁迅所译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从出版到现在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前,鲁迅在给亲密的战友瞿秋白信中曾无限深情地说,自己对于《毁灭》中译本“就象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爱“书”竟然如同爱“子”,这或许会使今天的一般读者感到些微诧异。可是,假如我们回顾在那腥风血雨  相似文献   

13.
医术     
一位医生的儿子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开的诊所行医。不久父亲决定去外度假,便把所有的病人交给儿子照看。度假回来后,医生问儿子一切是否顺利。 “很顺利,爸爸,”儿子露出一副得意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  相似文献   

15.
王书春 《今传媒》2006,(6):55-57
“红嫂”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四十四年后率子孙三代跪在“红嫂”的面前。这个孝顺的儿子给妈妈洗脚。“妈妈”去世了,身在上海的“儿子”率全家跪守灵堂。《上甘岭》中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女卫生员的原型人物比电影中伟大多了。一个十九岁的姑娘,为了不让因缺水、受伤的战士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07,(12):9
深夜.小林突然惊醒,穿上衣服就跑到校门口的网吧。原来,他在网上收养了一个“儿子”,每天都要喂养和逗他玩,如“儿子”不满意,就会被其他网民“领走”。小林昨晚因听一场讲座,忘了喂养。当小林赶到网吧时,“儿子”已面露不快,经小林一番安抚才重露笑容。尽管这只是一种网络游戏,但小林却很投入,他说,他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18.
风扬 《新闻天地》2010,(11):38-40
儿子的脸肿了,后脑勺起了四个血包,最大的一个有鸡蛋大,王英以为儿子和别人打架了,急问:“谁打的你?你咋这么不省心呢?你打别人了吗?”除臭奔拉着脑袋不做声,王英又问送儿子回来的两名同学,两名同学低着声说:“是侯老师打的。”说完就推着自行车走了。  相似文献   

19.
尹玉生 《新闻世界》2007,(11):49-49
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人在完成了家庭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扔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的,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收集归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耐心地教导着儿子:“那么,儿子,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文之法,本同末异,既有共同规律,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特点,如果本同末也同,非得乱成一锅粥不可。古时候,衙门中一书吏叫儿子写一首海棠诗,儿子脱口而出:“庭前一株海棠花,缘何至今不发芽?着尔东风齐助力,火速明朝便开花。”作儿子的文思倒是敏捷,作老子的听后却是啼笑皆非。原来这书吏平日常叫儿子课习公文写作,儿子学得十分卖力,不但熟谙公文格式,而且满脑子是“着尔”、“火速”一类套话,如今叫他写诗,便很自然地套用了公文中的命令式的词语。诗歌在写法上与公文有何区别呢?有人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说得明白,如果诗中全是命令式的套话,只熊与落入泥土的海棠花一起“腐烂”。再以小说与史传为例,它们的写法也不尽相同。夏佑曾《小说原理》一文谈及《水浒》中武大郎形象塑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