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的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师生矛盾不断发生,心理距离逐渐扩大。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提高了构建和维护新型师生关系的自觉性。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亲密、和谐的。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对师生矛盾,教师应当正确面对,深入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和根源,细心地探究调解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别教师对其理解的不准确、不到位,就难免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有些教师为此苦不堪言,甚至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尺度,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其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既有教训更有收获。我的最大感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高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确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制约教学中其它矛盾的延伸与发展。为什么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高校思政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呢?怎样才能真正建立高校思政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满腔热情。要搞好教学,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激情。激情是什么?激情是人生的太阳。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自觉遵循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堂教学"五学"模式的教学实践1.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五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摒弃知识权威的陈旧本位意识,积极建立学友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些师生互学、角色互换活动,多给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对人寄予深信。如果我们相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的就是师生关系这一层面。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突破口。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所以构建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首先要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转换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就是教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和谐师生关系 当前不时看到有关师生关系紧张的报道,轻的如教师责骂学生,学生当场抵触;重的如教师体罚、殴打学生,家长找人殴打甚至杀害老师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矛盾的转型时代,师生面临的很多矛盾冲突,正是社会矛盾在校园中的反映。因此,在教育界有必要提倡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乃学校教育教学之根本,也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传统教育"师尊生卑"中教师的威严随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受到动摇,师生冲突日益凸显。高职教育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面对高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师生矛盾,构建和谐、平等和创新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本文针对中职生源的特点,提出中职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辅导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杨伟  郭丽萍 《考试周刊》2013,(30):44-45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地位,师生关系单一、冷漠,缺少对话与交流。主客体思想的对立与使得教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教师独白的地位受到冲击,应运而生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倾听",互相"接纳"的过程。对话和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邵国祖 《教书育人》2007,(12):14-14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别教师对其理解的不准确、不到位,就难免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有些教师为此苦不堪言,甚至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尺度,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的颁布,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给我们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人文性这一特点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宏观角度即转变传统师生观念,微观角度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此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和质量,营造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并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下师生关系的功利性成分增强,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要求增强,师生关系的时效性缩短,师生关系的矛盾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转化师生关系的现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和人格修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学生的知心人,真正关心学生,做"朋友式"的老师;化解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改,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毋庸置疑,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15.
杨华 《中学文科》2009,(12):14-15
准确理解、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高二年级哲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分不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是他们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自身没有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科学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形式下,要求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一种便于学生学习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而传统的教育形式下,教师成为了课堂中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地压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随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说数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引进,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说数学"教学模式的推进,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更有利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要注重教学艺术,上好高三英语课"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想上好高三英语课,更应注重教学艺术。1.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发生冲突非常普遍,尤其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一个个个性十足,他们对教师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准则。当他们觉得这个教师的想法与自己一致的时候会百依百顺,否则便会百般刁难,甚至对着干。怎样正确地应对和处理师生的矛盾和冲突呢?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和教学效率呢?笔者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一、"巧"管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强调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推崇“师严道尊”: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这样既能引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现实教育环境,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形势下,鉴于"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并以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从师生关系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