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 及物动词”因“见”有助动词和特殊指代性副词的词性而具有两种语法功用:表被动和指代宾语。这两种语法功用可以根据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施受关系和上下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3.
"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典籍中,“见”与“视”、“观”等动词有明确分工。经过逐步演变,到清代以后“听见”在献中的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直到占据主导地位,是“见”的语法化过程逐步完成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2期刊登了左民先生的《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一文,认为:“及时相遣归”、“翼君实或见恕也”这类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式,“‘相’和‘见’有称代作用时常常置于动词谓语前”。不少语法学家注意到了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相”:①助动词,见也。(杨树达《词诠》)②副词,表受事,表  相似文献   

7.
浅释古文中的“见”字《大学语文》有几篇古文涉及到“见”字的语句需要释析,“见”字在《说文解字》上释为“视也”,就是“看”的意思。《词铨》上说“见”与今“现”同。其本义是“看见”、“显露”,它的本来词性是动词。如《李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诗句中的“见”字应当读xiàn还是读jiàn?答:“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应读xiàn。词人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可以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一定知道,动词“大家族”里有“四朵金花”:行为动词、连系动浏、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在这“四朵金花”中,助动词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们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无可替代不可小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助动词这朵“金花”的神秘面纱吧!  相似文献   

1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主要是写一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千百年来传唱不绝,透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历来人们对它的品味也多以“悠然”着手,言人之悠然超脱。苏轼  相似文献   

11.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随后出版的汉语工具书,因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几乎全都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这种注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里,“So+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语”和“So+主语+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是两个常用但又易混淆的句型结构,这里的so虽然均用作代词,代替上文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意为“如此”“这样”,但具体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4.
课本注释说:“府吏见丁宁,即‘见府吏丁宁’,受到府吏的嘱咐。”我认为本句不是有标志被动句,而是一般陈述句。“见”字是具有指代性的副词,在句中作动词“丁宁”的状语,在意念上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府吏见丁宁”实际上就是府吏丁宁我。这种用法在本诗中还有一例。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既然这样肯收留我,[我]就盼望着你不久就来[接我回你处]。  相似文献   

15.
“人地互动”与“时空交织”是高考时空观念素养考查的重要内容.中学教学中只见“人”“时”,不见“地”“空”,即“见人不见地”“见时不见空”的现象时常出现.“人”“地”“时”“空”分离对学生时空观念培养非常不利.基于人地时空观视角,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6题的命题立意,对这种教学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省思,尝...  相似文献   

16.
田东 《初中生辅导》2011,(12):46-48
被动语态表明一个被动性动作,它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助动词be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其变化规则与连系动词be完全一样。被动语态的构成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一、“前见”的内涵 “前见”也称先见、偏见或成见,但这种“偏见”决不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对某一事物的片面的错误的歪曲的意见,诠释学意义上的前见是一种历史流传物,是构成个人的历史存在,它是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理解得以展开的前提,一切理解都不可避免地要包含某种前见。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时所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习称“见知之法”。对“见知之法”的罪名、内涵、制定时间及其历史沿革等,历来持不同看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述,认为“见知之法”是封建吏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9.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见”字除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现”字用和表示被动等用法之外,还有第五种用法是作代词用。当“见”字作代词用时,它和表被动的“见”相比,从书面上看都是“见+动词”,毫无二致;但从内容实质上看则大有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