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忌"多"——忌在定语从句中加入多余的宾语,如:a.误:The email that(which)Ireceived it yesterday was from Dr.Smith.正:The email that(which)Ireceived yesterday was from Dr.Smith.  相似文献   

2.
1课堂呈现的"假目标"假象表现:(1)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大而空,不可评估,难以达成。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某某精神或形成某某世界观",其一,"某某精神或世界观"不是一节课就能生成的,目标太大;其二,怎样才能体现"某某精神"完成目标呢,不可评估;其三,通过什么,如何获得"某某精神"呢,学生抓不住内容,比较空洞。(2)课堂呈现的学习目标多而细,照搬教参,三  相似文献   

3.
《考试与招生》2020,(4):61-61
很多考生在报考志愿时,经常会看到某某高校某某学院或某某高校某某分校的招生计划,不明白一所高校的独立学院或分校到底与校本部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某某高校某某学院在办学主体(学校法人)、经费管理、校区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相对独立于校本部,故称为"独立学院"。它是一所独立的高等学校,有自己单独的国标代码.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如果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多看似复杂的计算题就会变得很简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妙招。1.遇到一个乘数是接近整百的数时,可将它看成整百数加几或减几,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乘两个数。如:33×99可将99变成100-1,那么:33×99=33×(100-1)=33×100-33×1=3300-33=326733×102可将102变成100 2,后面的过程请小朋友自己完成。2.在遇到因数中有25、125时,可想办法从另一个因数中分解出4或8。如:25×24=25×(4×6)=25×4×6=600,125×24=125×8×3=3000,25×39=25×(40-1)=25×40-25×1=1000-25=975。3.遇到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对称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指示功能上,主要涉及姓名称谓、亲属称谓、名称称谓以及一些具有呼唤功能的人称代词称谓等。称谓的常用表达方式可归结为:“ML/Mrs./Ms 姓氏”、“头衔(如Dr./Prof.等) 姓氏”、直名称谓(一般只呼名字或用昵称)、亲属称谓、专名称谓(如Sir,Madam等)。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见这种现象:幼儿间喜欢互赠东西(尤其是大班幼儿),如图书、玩具、彩色笔等物,可隔段时间又去讨回。于是便常听见幼儿向老师报告:“老师,某某小朋友拿了我的彩笔不还给我。”“老师,某某小朋友把我的图书拿回家去不还给我”等。而某某小朋友却说:“他自己说要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7.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8.
跃农 《现代语文》2005,(8):45-45
在一些文章或谈话中,经常会出现“某某先生”,如“好好先生”、“乌有先生”、“南郭先生”、“东郭先生”等等.你知道这些“先生”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9.
我与××这样的题目,可以是我与某某人,也可以是我与某某事,或者我与某某物,如果没有特定的限制,思路应该可以放得比较开的。今天我们只就我与某某人这个专题来谈一谈写作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某某     
最近有一个词让人挺烦,不仅听烦了,还听糊涂了,一听糊涂了,听着就恶心了,这个词如蝇逐臭、如蚊嗜血般在各个场合出现。这个词叫某某。我说的某某就是某某,不是作为代词的某某,我主观上没有任何指代的意思,就某某本身说某某,并不是就某某说其他。快烦了吧,快糊涂了吧,已经恶心了吧!某某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一个某某还好说,多个某某就需要分出甲乙丙丁,过去电影戏剧的演员字幕中常常有路人甲,土匪乙,特务丙,群众丁的字样,这实际上是某某的扩大化分类化,让某某多头出现。  相似文献   

11.
而今,许多外国领导人来我国访问住到某某宾馆或某某饭店时,媒体总是说他们在某某宾馆或某某饭店“下榻”。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错误:1、不该用的强用.如,7/24×12-5/36×12=(7/24-5/36)×12=……2、不能用的乱用,从而产生错误的计算结果.如,6(3/4)÷0.25 6(3/4)÷0.75=6(3/4)÷(0.25 0.75)=6(3/4)÷1= 6(3/4)3、不该用的用上,该用的不用,从而使运算变得繁琐.如,0.52×101-0.52=0.52×(100 1)-0.52=0.52×100 0.52-0.52=……4.7×99 4.7=4.7×(100-1) 4.7=4.7×100-4.7 4.7=……4、错用,使运算造成错误.如,2.5×(0.4 0.8)=2.5×0.4 0.8 =1.85(1/2)×2.5-4(1/2)×2.5=(5(1/2) 4(1/2))×2.5=255、漏用,该用的没用,致使运算变得复杂,造成计算错误.如,4.9×4/5 7.1×0.8-2×8%=4.9×4/5 (7.1-2)×0.8=……综合上面五种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缺乏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了纠正上述错误,可设计如下程序练习:  相似文献   

13.
1"巧算24点"——游戏中的"数的运算""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据传是由华人孙士杰先生发明的,其游戏规则如下:在一副扑克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牌,(也可以只用其中的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用加、减、乘、除(可以用括号)运算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个牌面上的数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可以是9×8-6×8=24,或(9-8)×3×8=24,或(9-8÷8)×3=24,或3×8÷(9-8)=24等.  相似文献   

14.
so-and-so这一短语用在口语中,指“某某人”或“某某事”。说话人不特指某人或某事,或是不愿意提及具体人的姓名或者具体一件事。so-and-so 还指“讨厌的家伙;混蛋”。也可以作副词,解释为“如此这般地”。例如:Ifthat's so-and-so,I don't want to see him.如果是那样人的话,我不想见他。He talked about what so-and-so had told him on the train.他谈到了火车上某某人告诉他的话。又如:Bob always asked me to do so-and-so and he himself never lifted a finger.鲍勃总是让我做这做那,自己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样的字幕:某某课题,设计者某某,执教者某某。课的设计者和执教者竟然不是同一个人。再如,有些刊物上刊登的一些课例教学设计与指导者是一位或几位教师,执教者却是另外一位教师。这样的“公开课”和“课例”中的执教者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教学表演,完全失  相似文献   

16.
一、各课疑难解释Unit3Lesson 91.You must be Dr Yang.表态动词 must 可以用来表示“一定”、“肯定”这样的推断,但只用于肯定句中。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使用 can,表示“可能”、“会”。如:You must be very hungry now.你现在一定很饿了。I must have met him somewhere.我一定在什么地方遇见过他。Can he be so foolish?他会这么傻吗?  相似文献   

17.
课堂或课间常会听到学生的诉状:“某某昨天没有值日就逃跑了。”“某某上课看课外书。”“某某天天回家看电视。”“某某偷人家东西。”“某某……”频繁得让老师烦恼不堪,甚至大为恼火,于是,或大声怒斥,或敷衍了事,或不理不睬。这样,虽然“小报告”少了,  相似文献   

18.
不少学习英语的人在学到引导定语从旬的关系代词时都对的用法感到困惑,难以掌握。如:(1)Dr Fordham still talks like the manthat he was ten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9.
一、包含数字的语段压缩怎样解答包含数字的语段压缩题呢?一般从三方面入手:1.语段中必须保留的数字——语段中事件发生和结束的日期(如法规实施、征文结束、价格调整、货币流通、工程竣工等)、特指的时间段(如×年至×年、×月至×月)一般要保留。  相似文献   

20.
做数学题必须知道解题常识.注意教给学生的解题常识,对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解题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常识一解答几道题或一份试卷’宜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做.如,简算题:(1)76 19×96,(2)37×2 63 ÷1/2,(3)35×105-35×5,组织训练时,如果学生对(1)题感到为难,教师则应相机引导:暂且把(1)题搁置起来,先做(2)、(3)题,再回过头来想(1)题.这时,学生不仅能很快地解出(2)、(3)题,而且还能从它们的解法中悟出(1)题的解题思路,即:76 19×96=19×4 19×96=(4 96)×19=19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