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自其发端就从未止步。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就此断裂开。人们对此种历史意义上的断裂机制的后果——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巨大差异的探讨也从未停止。本文以前不久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为例,通过与传统的爱国主义行动相比较,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爱国主义行动的特征及其实质。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创新爱国主义传统,更加理性有力地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在教育领域,现代性是对教育现实的观照,揭示的是当代文化与教育之间的时代性特征。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对现代性语境下职业教育的解读,可以从知识观念、道德养成、行动原则及主体精神四个维度来展开。充分认识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特征,对于应对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及转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在教育领域,现代性是对教育现实的观照,揭示的是当代文化与教育之间的时代性特征。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对现代性语境下职业教育的解读,可以从知识观念、道德养成、行动原则及主体精神四个维度来展开。充分认识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特征,对于应对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及转向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德育是相对传统德育而言的,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社会现代化紧密相联,包含着“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现代性成长中社会转型的过程。现代性成长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也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形成许多新的矛盾。从这一视角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不仅是一个有光明前景的目标,而且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在传统与现代、外源与内源、批判与建构的诸矛盾关系中,以全新的观念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词源学上,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相对,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以来有古典意义的和现代意义两种现代性。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实质是启蒙的现代性。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启蒙的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外化到社会领域,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1840年后的百年中国历史,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反抗,传统社会的衰败,解体与现代性转型相互交织在一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爱国主义,吸取了近代反侵略、学西方、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时代精神,加入了主张学习西方,革新政治,对外开放,崇尚民主与科学等新的内容,实现了由古典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厘清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或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过程同国家或社会现代化过程总体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现代性发端于中世纪大学,并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在与传统断裂、与时代相契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起因看,高等教育现代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因";从结果看,高等教育现代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之"果";从过程看,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存在互动关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现代性研究,在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关系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良好互动、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缘起西方,现代是西方社会区别于自身传统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现代性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的现代性扩张进程的各个阶段。从现代性概念内涵的生长发展以及她在中国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来看:现代性的中国化其本质还是人的现代化;新时期深圳特区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上依靠深圳人精神层面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以现代性成长为动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作为后发外源现代化国家,由于社会生长力不足,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优先性.但单纯经济发展又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失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化战略中,注重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均衡问题,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等重要特征。现代性特征是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中呈现出来的,是几经周折,在多元化和一体化起伏消长的文化语境中,向西方思潮全方位开放,继承和转换传统,并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文艺实际相结合而产生和形成的。文学的革命性叙述,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主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现代化涵盖了革命化,却不能取消革命化;另一方面,革命化推动了现代化,却不能替代现代化。革命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交织发展。现代化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必须建设新的人学结构,契入民族灵魂重铸的现代人学核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交织、并存的过程。她的作品无论在传递的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上均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与融合。在文化消费主义的压力之下,为了保持传统,反对现代社会过度的商品化、理性化、功利化,凯瑟向现代性表现出了既抗争又妥协的姿态和立场,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艺术审美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在《花园小屋》中,通过名人艺术家形象的构建,凯瑟为现代语境下作品创作中的困境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潮流和客观趋势。现代语境下,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对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深层次探讨,因而有必要建立新型、动态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运用、重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治理体系中皆有与今日社会现代性相一致的、可以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运动过程合理性根源的因素。虽然由于儒学经学化和民族斗争张力的内外因,中国教育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其现代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否定。确认这一现代性因素或者根源的存在对于破解中国教育现代化走西方化道路带来的现实困境和超越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