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师旧影     
刘琅  桂芩 《出版参考》2005,(32):41-42
台大校长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于1949年1月接任台大校长,至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议会"会场,前后主持台大校务尚不足两年,却为台大树立了优良的学风.  相似文献   

2.
赵春亮 《兰台世界》2012,(28):10-11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6岁入私塾接受早期国学教育,11岁时即可熟背《十三经》,20岁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21岁赴欧洲留学.傅斯年自1927年海外学成归国从事教研工作直至1950年病逝,23年间为我国历史,语言、考古等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作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他一生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组织参与了前15次殷墟考古工作;组织清理研究大清档案资料.在档案学领域,傅斯年也颇有建树.他在《史学方法导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等历史学专著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档案编撰、整理、利用等独到见解,在为历史学研究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丰富和推进了我国档案事业.他的档案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档案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字孟真,生于1896年3月,逝于1950年12月.他生性豪爽直率,锋芒毕露,爱憎分明,遇不平之事仗义执言,无所顾忌.这是一个被"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且在中国现代史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一个好的言论家,关注的问题往往和时代核心议题高度吻合,核心议题因这些言论家的关注而更为重要,言论家也因参与核心议题的议论而更具公共影响.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的纪念馆与胡适故居毗邻;在台湾大学,行政楼门前的“傅园”及“傅钟”,无不凸显傅斯年的重要.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相对于这些显赫身份,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就是傅斯年的言论.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先生(1898-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他曾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他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在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参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史料便是史料学"的思想,在我国近现代档案学的创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傅斯年对中国历史档案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傅斯年对中国历史档案的贡献●邢培华张庆年傅斯年先生(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市人。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健将,也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解放前他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为...  相似文献   

7.
王标 《档案天地》2011,(6):38-41,57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祖籍江西永丰。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字梦簪、孟真,祖籍江西永丰。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傅斯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学生领袖,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历史语  相似文献   

9.
大师旧影     
刘琅 《出版参考》2005,(11):41-42
台大校长傅斯年 傅斯年先生于1949年1月接任台大校长,至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议会”会场,前后主持台大校务尚不足两年,却为台大树立了优良的学风。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近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相似文献   

11.
史学家傅斯年坚信"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学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①新闻史教学亦不例外.传统新闻史教学却是新闻史料严重缺位的知识灌输性模式,这种以教材为纲、教师讲授的线性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强化了学生对新闻史知识的记忆,其最大弊端则在于新闻吏知识的应试性记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傅薇 《山东档案》2003,(1):10-12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被誉为“开代文章第一家“的书香世家.作为我国现代学术界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终生活跃于政治舞台和学术领域.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曾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是“科学史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曾担任过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史语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先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亦渐的第七世孙,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他11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他是经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教育学方面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最为突出。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面简称“史语所”)所长、北大代理校长等职,后随国民党迁台而留在台湾,并担任台大校长,1950年末在台北辞世。傅斯年先生在研究历史时,十分注重第一手材料。(这里有档案,还有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其它)他甚至认为“史…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出版参考》2006,(17):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十孔之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想法,都可以叫一孔之见.一种见解是一种思路,也可以是一个领域,还可以暗示着一个世界.我们有机会在半年里跑了六个国家,采访了十几位大学的校长,加之几年来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写下了与这些校长内心的交谈,或日关于教育的"十孔之见".  相似文献   

17.
赵彦昌 《山东档案》2006,(5):61-62,43
傅斯年先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亦渐的第七世孙,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他11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他是经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教育学方面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最为突出.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面简称“史语所“)所长、北大代理校长等职,后随国民党迁台而留在台湾,并担任台大校长,1950年末在台北辞世.……  相似文献   

18.
着力解决"可信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正面报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相信,接受所说的事实.可信,实际是接受心理学里重要的一个指标.当前,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如何解决正面报道中的"高、大、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影响与贡献尤大.一方面是对西方相应的史学思潮的回应--主要是兰克史学,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主要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传统的继承.两方面的融合形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一大"释疑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一大"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