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汉语中指示功能弱化了的"这/那"在日语中的翻译情况为重点,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句发现,当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发生弱化时,"这/那"与人称代词以及表示人名、地名、时间的名词一起同时指代同一对象时,就形成双重指示:"这么/那么"和副词同时修饰和限制数量词,形成双重修饰;而这与日语指示代词难以对应。这种研究为解决日语教学中日语学习者对于指示代词的误用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03-106
关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功能、语法化轨迹以及篇章功能,学界已经有许多有益的讨论。但是关于"这""那"相关词串的篇章功能,学界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对具体的语段和对话的分析后发现,"那个""那什么""那谁"等相关格式作为话语标记主要有开启话题、转换话题和延续话题三大功能。这些词串与"这"及相关格式相比,体现了语言的不对称现象,这与语言的主观性等认知及心理解释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考察了几组代词在《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元明常用代词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元代常用人称代词"俺""咱""我们""恁"在明代分别被新的常用代词"我""咱们""你"所取代;元代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在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5.
一、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this(这个)一般用来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近的一个人或物,these(这  相似文献   

6.
六甲话是流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一种方言.六甲话的代词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部分外,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鹅""挪""拖"①,分别是"我屋""你屋""他屋"的合音,指"我们""你们""他们".处于亲属称谓的领格地位时,这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指示代词有一个合音词"娘",是"挪样"的合音,指"这么""那么"的意思.指示代词"筒哩""筒满"作主语比较特殊,如果后面带着的是量词,则将"筒"换成量词,与"哩""满"组成新词作主语.如果后面带着的是名词,则将该名词插入"箇哩""箇满"的中间组成一个词作主语.  相似文献   

7.
山西岚县方言指示代词"这""那"出现在定语标记位置时,与结构助词"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岚县方言指示代词的特殊功能。岚县方言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有更强的语法共性,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更加虚化。岚县方言的指示代词还保留一定的指示功能,不能完全替代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是用来指代前面的名词并代替它的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this,that,these,those等,它们的用法和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希乐 《现代语文》2007,(12):40-40
关于现代汉语近指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众说纷纭.陈治文(1964)认为,"这"是"适"的因草体字形近而化的,作者列举大量汉晋简牍墨迹为证.  相似文献   

10.
指示代词“这”、“那”在翻译中应用极其广泛,翻译时指示代词应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读者能否很好地理解全文,同时巧妙的利用指示代词能使译文更精练、更易懂。  相似文献   

11.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3.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有"コ?ソ?ア"三个系列指示代词,汉语中只有"这/那"两个系列。以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为例,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不同语义功能,并举例说明"ソ"系指示代词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时间指示中与汉语指示词的使用差异,以此得出中日指示代词互译时,不能仅采用固定的对应指示,而需要根据"ソ"的语义特征,灵活翻译为脱离指示域的人称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5.
杨晖 《现代语文》2010,(5):108-109
云南宜良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贵昆片。本文通过宜良方言和普通话对比,描写了宜良方言在语法上的特点:单音节名词、形容词可以重叠;指示代词用"这""那",但二者在表示近指和远指、指示人或事物时有内部曲折的现象;有一些带有"宜良味"的虚词和合音词;在句法上一些特殊句式有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按""照""依"在"介词+人称代词+看/说""介词+人称代词+这么看/说""介词+(理)+看/说"等三个格式中的使用进行了语料考察与分析,发现:这三个介词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它们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照""按""依"进入这些格式和短语有着由高到低的自由度;"看"和"说"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这三个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徽岳西话里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表量成分"几",既可以单独成词表量,也可以和其它成分组合成词表量。岳西话里的"几"除了有数词和疑问代词的用法外,还有副词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么)",此外还能和其他成分一起组合成"几多""几个""老几"等与数量相关的词语:"几多"相当于疑问代词"多少";"几个"是表人的复数标记";老几"是指人名词。  相似文献   

20.
《老乞大谚解》是研究明初汉语的珍贵语料。该书中"那"可用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对书中所出现的"那"作了穷尽性的描写、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明初北方口语中"那"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