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2.
<正>《项脊轩志》作为文言文传统的经典篇目,得到历代读者极高的评价。论家大都聚焦于《项脊轩志》表现出的既温馨又凄婉的亲情,并对这种审美情感予以艺术称颂——这是自古以来对《项脊轩志》评价最一致的看法。但是,多数论家没有深刻地揭示艺术与现实的微妙关系——文学创作一方面来源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对现实予以过滤、变异、整合的过程中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与美化。  相似文献   

3.
何晶 《湖北教育》2024,(2):73-74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植树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总结“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素描课中的教学中,运用“说谎”(“说谎”—指运用艺术手法,使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或不可能发生的事物,在艺术作品中成为现实。)这一创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创作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观察世界,善于联想,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认为,个性即典型。发现和把握现实生活中“突出的性格”、“独特的形象”,通过“卓越的个性刻划”,创造出丰满完整、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基本原则。艺术是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的主要反映对象是人。艺术源于  相似文献   

7.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三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创造,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模型的存在。数学模型是把真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模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方程”就是表示现实世界中具有等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方程”模型就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创设的现实情境出发,剔除非本质的元素,提炼出有效因子,用数学符号表示出等量关系,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方程”教学中,我们要融入“方程”的现实情境,在现实背景中经历模型化的过程,体验“方程”的价值,理解“方程”的意义,构建“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里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关系-现实”思想。本文通过马克思后期的文本,具体展开和论证马克思“关系-现实”思想的内涵、渊源、方法和意义,以此来进一步丰富马克思的现实观。“关系-现实”的内涵是在不断解决关系中的矛盾来切中现实。马克思从当下和历史事实的关系中确定范畴的意义,这个“关系”是指整体“结构”中要素范畴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关系展开的内源性在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切中现实的方法在于关系抽象与具体现实的诠释循环,并以此确定现实的生成性和开放性特质。  相似文献   

11.
胡风文艺思想是“五四”现代性影响下的以崇高型美学为支撑的文艺思想,它以真实律为中心,理论上反对古典和谐型的审美形态。另外,胡风以这种理论要求扶助文学创作,注重悲剧的艺术作用,为崇高型审美形态在40年代中国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犁是当代文坛上精通各种文学样式的乡土作家。今天重提孙犁及其文艺思想十分必要。本文评述了孙犁文艺思想的五个方面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美学追求、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理论的艺术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具体结论的实用性上,更多地体现在综合分析的辩证方法论中。格式塔注重形式表现的整体关系,强调形式作用的可塑性、伸延性,兼顾形式自身的性质和视觉心理的能动反映。这些辩证的观念符合艺术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好的艺术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和补充实质性内容,是将艺术规律转化为实用价值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文论把理想人性中的道德生命情调视为文学表现的本质内容和文学之美的根本显现。朱光潜继承和发展桐城派的文论思想,主张文艺要表现对人情物理充满想象性同情的真情实感。这一文艺思想是朱光潜移情美学思想和诗境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的当代性转换归根结底应当落脚在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及其理论蕴涵的开拓上。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对“实践的人”、“人的实践”的思考,对于我们推进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它在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中与新的文艺本体的确立、文艺学当代性转换的逻辑起点的建构以及重新认识文艺本身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实现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表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精确并非真实”是马蒂斯对造型艺术的独特见解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它要求艺术家自发地或无意识地根据自己对客体的独特感受 ,选用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来表现心中的对象 ,在轻松、自然、随意中 ,追求更高秩序的美和心灵的表现 ,把对象本质上的真实当作艺术的灵魂来揭示。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reality is broadly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mime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imesis, art and reality in discussing criticism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ists. Their concepts of mimesis lead them to take an important position regarding artistic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