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反传统倾向。本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的特异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它对都市变态生活的独特观照和对个体人物畸形心理的深层揭示;阐述了新感觉派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借鉴和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4.
魏李娟 《现代语文》2009,(12):67-69
施蛰存与中国新感觉派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是相比该派的中坚分子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作风,其小说的新感觉特色并不明显,而是在新感觉以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仅仅用新感觉来概括其小说特色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异端分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压迫人则是这些技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7.
同传统小说相比较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进行了革新 ,出现了一些新的小说结构模式 :“心理情绪—人物”结构模式 ;“整体象征”结构模式 ;“时空交错”结构模式。研究台湾现代派小说的表现艺术 (包括结构艺术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感觉派小说所表现的洋场都市中,病态的"洋场爱"成为情爱生活的主潮.解剖和批判这种不健康的、病态的情爱生活是该派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一大主题.透过新感觉派小说所书写的洋场情爱生活的表象,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深味的潜在的事实,那就是这一时代的情爱理念对"五四"所倡导的情爱价值观的猛烈冲击和颠覆.  相似文献   

9.
吴健民 《天中学刊》2007,22(3):72-74
新感觉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重要流派,新感觉小说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深入开掘,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因此读者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文学史上,内容涉及到疯癫现象的文本比比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疯傻人物形象,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余华小说中疯傻人物有精神意义上的疯癫、由健全人变成疯癫、浪漫化的疯癫三种.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余华对于疯癫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自于他曾经作为医生的敏感.在他的笔下疯子和傻子也都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是极度残忍的现实以及来自一个敏感胸腔里不停歇的呐喊.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沂蒙作家刘玉堂的“钓鱼台”系列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语言风格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其人物形象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根据人物身份及性格特点,可以将“钓鱼台”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归纳为以下四种:一是乡土文化的代表者;二是乡土文化的叛逆者与清醒的审视者;三是以“公家人”身份存在的外来者系列;四是农民企业家系列。通过对“钓鱼台”系列小说人物形象的梳理,可以探知沂蒙乡土中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并以期解读沂蒙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动物意象是莫言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它们被人格化,另一方面人也被赋予动物的习性,类似动物.这样的奇思妙想为小说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暗自承载了作者对于人物命运,对于社会人生的内在思考,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拓展了文本的解释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但他的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塑造人物的。分析鲁迅小说人物的刻画艺术,既要综合全面,又要有重点的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小说描写了众多女子的坎坷命运,因作者并不把她们的品质具体化为可供观照的感性情节,并没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她们内心的纷争,而使女性形象缺乏活泼的生命情致。原因有二:一、许地山的宗教观制约着他对人性丰富性的表达,他把人性等同于佛性,这就使得他创造的女性形象缺乏人性深度;二、女性在他的男性视角打量下,已成为他表达自我观念的象征符号,不可能具有真实的生命力度。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思想的糜烂和情趣的俗化使得张资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彻底走向滥情的"通俗"文学创作。由于过于注重对人物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描写,所以他的婚恋小说几乎成了男女性欲表现的自然记录,即使是排日小说也被他写成了生硬的多角恋爱模式。此外,他这一时期的小说还存在情节平铺直叙、故事散乱枝蔓以及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缺少逻辑性等缺点。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一位独特的主观型作家,他塑造的女性形象融入了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以此试图对他的湘西世界进行完美解释。本文从分析入手,以沈从文笔下有代表性的湘西女性为范例,寻找他的主观女性书写给其创作在题材、人物性格以及文本等方面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蒋光慈在其前期革命小说创作中,实际上已经阐明了革命及其叙事的源起,设定了后期小说中革命者的主要内质,缘此不断地衍生出相关的主题、模式和人物,而叙述中的背景城市——上海,则被作为欲望介体,它不但是作者将主体观念转化为小说文本的中介,也是向世人展示特定时期内革命理念发生作用的表征性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