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认为,工匠精神培育是构建未来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思想基础,个体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激发力量,环境因素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支持力量,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是工匠精神内化的维持力量。职业教育助力工匠精神培育可围绕“匠心”“匠行”“匠品”等内容,通过专题教育、课程渗透、文化浸润、活动养成等路径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八心”财会工匠精神的核心概念作出界定,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从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思政育人目标设定、思政育人素材挖掘、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论述培育学生“八心”财会工匠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工匠精神”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相契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作用,以人为本,培养工匠意识、知行合一,雕琢工匠技能、科学发展,打造培育平台,坚持第三方评估,保证培育质量。应从师资建设、机制建设、实践体系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契机,将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艺术类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有利于艺术类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过程灵活化、教学评价"显性"考核等三条路径引入工匠精神,以弘扬劳动精神,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艺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精神品质,建设技能型社会必然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更是使命担当。当前,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面临积极观念缺失、体系不完善和有效培育实践缺乏等困境与挑战。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原则与策略为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从“知情意行”等四个维度入手,通过意识植入、体系深化和实践拓展等三维驱动,让学生做到“知其意、通其情、攻其难、坚其行”,最终育成具有“匠心、匠情、匠志、匠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质量人才育成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模式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互融互通、相互促进,工匠精神培育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终极目标,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育工匠人才的有力保障。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X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推进工匠精神“学—评—育”工作、构建良好可持续的工匠导师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传统课程教学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工匠精神培育,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分析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忽视工匠精神培育主客观因素,从打造工匠型教学团队、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育专业型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融入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工匠精神拥有了全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新时代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应以“双轮驱动”为导向,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以“三元文化”为依托,构建集教育链、就业链与产业链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生态;以“四进”工程为载体,打造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以“五位合一”为保障,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  相似文献   

10.
刘星 《职教通讯》2019,(10):38-43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一种精神,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发展理念,一种传承品质。因此,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之需、学前教育发展之需,也是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德国的工匠精神培育,源于其“双元制”的特色课程建设,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经验,对于贵州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是高校面临着的客观问题。将“两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将“两课”教学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位在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调整“两课”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服务平台;强化“两课”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有利于提高“两课”的德育功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培养"人文主义"的外语人才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文主义的外语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出发,通过对中澳双方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对比,结合当今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培养怎样的“能力”,发展为培养怎样的“人”,即如何在英语教学上体现“人文主义”的外语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倡导“一个核心”、“三个维度”、“五个方面”、“两种课程”,必将对现有的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学科目标、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范式提出挑战。实现语文学科教育学现代转型,必须建构新的学科目标、课程观、教学观、课程范式,唯有如此,语文学科教育学才能引领课程改革潮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极其丰富,最需要做好的就是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最基础的就是对文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该文以山水游记《宝山记游》为例陈述如何吃透文本,进行分维度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应始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革命史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把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工程地质”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彻底改变从“注入式”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向“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小组讨论式”多种方法并用形式转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地质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作者结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从探讨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定位、理念、功能等问题出发,对课程的立意和教学实践做了总结和分析,认为应该发扬我国古代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将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贴近原典,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18.
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阐述了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几种认识,继而以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外语系双学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并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理工科大学外语系应采用“专业 英语”的办学模式,尝试课堂教学与任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工科理论要求培养新素养的人才,培养学生“超世界”的使命感、价值感,构建学生“问题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感,注重学生多学科、多专业的关联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宏思维。文章对此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孙波 《科教导刊》2020,(2):116-117
围绕"四个回归",展开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将教书育人有机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以扎实的知识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作为育人要素和责任深入到教学之中,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将"中国梦、强国梦"的信念植入学生心中,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